升级到Л-1c,”普罗霍罗夫说,“理论上讲,它的光斑聚焦会更加准确,跟踪精度也提高了。现在击落图-4所需的照射时间应该不是30秒,而是25秒甚至更短。”
唐华:“地面激光器的光束跟踪系统,其实没有太空平台方便。要一套庞大复杂的旋转和俯仰机构,旋转的角度误差允许度极低。”
普罗霍罗夫:“所以就诞生了ЛА-2计划。
”
……
1958年,ЛА-1建成后,唐华又写信建议重订高能激光器的发展方向。
写信的时候,中美苏都发射了人造卫星,太空竞赛如火如荼,美苏都试射了自己的洲际导弹,在苏联军方内部,已经逐渐有不少人认识到洲际导弹才是未来核弹头的主要投射手段。
唐华建议的主要内容是:高能激光器如果发射到近地轨道,它拦截洲际导弹时,光路经过的地方都是太空,不会因大气而衰减和发散,因此可以从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外击毁洲际导弹。
弹道导弹虽然飞行速度比轰炸机快得多,但在火箭发动机关机、脱离之后,导弹弹头是依惯性按抛物线飞行,它的飞行轨迹是有章可循的。
所以,近地轨道的高能激光器也能比较方便地让光束聚焦在导弹弹头上,一直持续十几秒或几十秒。
近地轨道激光器的缺点是体积重量都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不过随着太阳能电池板效率提高、电容效率提高,还有激光器的小型化改进,未来这个问题肯定可以克服。
唐华的信基本上把美国的战略防御倡议——俗称的“星球大战”计划里面的天基定向能武器给抖搂了出来。
美国天基定向能武器的几大系统是在70年代提出的,6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能把概念机搞出来吗?
6626基地还真搞出来了一个。
在ЛА-1的“天文台”西边500米,有一座六角形的深绿色天文台,在这里唐华看到了ЛА-2的样机。
一个直径3米、长8米的圆柱体。
“火箭军建议ЛА-2发射到280公里高的轨道,离地近一点,在拦截导弹时激光飞行的距离就近一点,”普罗霍罗夫说,“但是我们倾向于让激光器在300或者320公里高的轨道运行,这样的轨道,激光器的在轨寿命会长一些。在280公里轨道上,激光器呆6个月就要坠落;在320公里高的轨道,激光器的轨道可以维持3年。”
唐华:“激光器自身可以携带轨道维持用的发动机和推进剂,每隔一段时间把掉下来的高度再补回去。甚至还可以让其他的航天器和它对接补充燃料。不过,320公里的轨道高度是明智的,否则维持轨道消耗的燃料也太多了。”
……
ЛА-2的功率比ЛА-1小,7个80千瓦激光器捆一捆,但是体积也比ЛА-1小。
预定发射上天的ЛА-2样炮总重不能超过20吨,这20吨也不是小数字了,按科罗廖夫的计划,要等1965年“质子”火箭发射,苏联才能有运送20吨的东西上近地轨道的能力。
ЛА-2其实也只是个小尺寸缩比的验证模型,主要是试试看能不能在太空跟踪和聚焦,另外就是或许它可以烧毁敌国卫星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光学成像系统。
全尺寸全功率的那个叫ЛА-3,总重可能会达到80~100吨,能把ЛА-3发射上天的只有n-1这样的登月火箭了。
“因为ЛА-2的功率小,它在地面做测试的时候,只能让靶机飞到10公里的距离内才可被击落,”普罗霍罗夫说,“不过这也是好事,这样我们可以用肉眼看见那架图-4。”
唐华和普罗霍罗夫都拿着望远镜,旁边一名基地的上校负责用对讲机和主控制中心联系,搞清楚靶机什么时候飞到、靶机出现在哪个方向。
在上校的提示下,唐华不一会儿就看见了天边飞来的图-4。
“基地雷达跟踪到了靶机。目标锁定,进入预跟踪模式。激光器准备就绪,发射倒计时……5、4、3、2、1,照射。”
上校说完照射之后,天边的那架图-4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不过这是正常现象。
激光器永远不可能像科幻小说里那样“biu”的一下就把飞机和导弹打炸,只能让聚焦的光束照在靶机的某个部位,通过精密的跟踪系统,让激光持续固定照射靶机上的某一点。
十几秒或几十秒后,靶机表面烧毁,然后可能因气动外形剧变当场坠落,也可能是靶机表面烧毁后激光继续烧灼机壳里面的设备,把靶机彻底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