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从工业部门的管理手段移植过去的。
……
“河南今年的农业产值、粮食产量。”
国家统计局审核过数据后,河南省的农业数据最先放入国家计委的数据库,这是全国第四个审核录入的省份。
唐华:“看起来比1961年有一些增产,但是……”
李复春:“但实际上还要细分。去年河南有6%的耕地,春旱导致绝收,麦苗都干死了。之后各地补种红薯,赶上了夏季的降雨,红薯有收获,而且论重量来算,红薯产量比小麦要高。但是红薯是一种劣质主粮,比不了小麦。”
总会计师:“根据国家政策,春灾绝收的耕地,农民补种其他作物以避灾,这些补种的粗粮是免农业税的。所以……河南去年的农业税征收数下降了5%。粮食统购量下降了7%。”
……
对河南的农业数据的讨论不太多,因为数据不离谱。
至于于基层的情况,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飞就在河南下县下乡,基层上报数据准不准,他的调查可以得出结果。
比河南还早一周上报数据的是黑龙江。作为另一个农业大省,黑龙江的粮食产量数据出来,就让人放心很多。黑土地经过11年的开发,耕地面积越来越大,机械化大片耕作商品粮比率高,在前几年黑龙江是对苏联出口粮食的主要基地,现在黑龙江是“北粮南运”的总根据地。
在看河南农业数据的时候,薛木桥还意识到,连续三年的农业低迷期快要过去了。
首先是59到61年有系统地新建和改建水利工程,水浇地的比率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中原地区水利工程的完善度已经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其次是河南安徽江苏的黄泛区治理,就要有第一批成果了。这两年都是春季旱灾、夏秋大暴雨,集中的降雨可以更高效率地冲刷土壤,然后经排水系统流走,带走盐碱,很多黄泛区农场的盐碱地在1962年就可恢复播种作物。
1961年11月,河南尉氏县汽车站,从班车下来一名约40岁的清瘦中年人。
坐着噪音巨大的苏式大班车,从开封颠簸到尉氏县,焦裕禄灰头土脸地提着自己的大包,里面是他的全部行李家当。
“焦书记,我是小丁啊!”来车站接人的县委同志认出了焦裕禄。
“哦,丁武银,”焦裕禄说,“你还在县办工作吗?”
这是焦裕禄第二次到尉氏县工作了。第一次是1948年,在尉氏县大营区当区长,那时候尉氏县的工作重点是剿匪、土改、反恶霸。时隔13年,焦裕禄从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再回尉氏县。
这就是“工业干部下乡,参与县乡镇领导工作,将工业化管理经验与农村治理结合起来”计划的一部分。
尉氏县位于开封、郑州、许昌之间,不是偏僻的山区,而是个平原大县,但一马平川交通便利的条件没能让尉氏县发达起来,它现在还是一个手头没几个钱的穷县。
风云激荡岁月已经过去,焦裕禄所要对面的是如何带领群众搞好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