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宇:“从去年开始,我们拿到了8批1000多吨丹戎不碌铁矿,各自做了成分测试,数据都整理好了。印尼铁矿和石碌最好的几条矿脉差不多,含硫量中等,含磷量很低,而且它的成分很均匀。”
……
上钢集团公司最近两年,高精尖方面的突破相对来说不算多,航天和舰船的特种钢材,由上钢研制、中标的只有两型。不过上钢有自己的独
门绝技:
低成本不锈钢。
这是用于民用的不锈钢,主要是制作日常用品和建材,对机械强度的要求不高,只要求不生锈。
“这就是不锈钢茶缸,生产它只需要八道工序,这是搪瓷茶缸,它做起来可就麻烦了。不锈钢茶缸用的钢成本是2毛,搪瓷茶缸用的铁是1毛1,但是不锈钢茶缸的出场价可以低到3毛8,搪瓷茶缸得5毛。”
上钢一厂的总经理拿出了他们生产的不锈钢做的茶缸。
搪瓷茶缸外表色彩图案比较丰富,印上“为人民服务”,或者一个红双喜,或者花鸟虫鱼,总之花里胡哨的。不锈钢茶缸就是金属原色,在茶缸外面刻上一些线条图案。
唐华:“这两个茶缸都是同一个厂做出来的?”
“是的,都是上海厨具二厂,在不同的车间生产而已。不锈钢茶缸的出货量是压倒性的碾压了搪瓷茶缸,毕竟又便宜,摔了也不会摔花。”
唐华则在琢磨,上海厨具二厂有没有下决心停掉或者升级搪瓷制品生产线。搪瓷制品当然不会被市场彻底淘汰,但需要升级产品。如果硬着头皮僵硬执行计划,那可就有滞销的危险了。
厨具二厂,嗯,它不是重工业部也不是机械工业部的厂,而是归属轻工业部。
……
“远望一号”停泊在江南造船厂的另一个舾装码头,现在所有的船载设备都安装完毕,调试工作也完毕,实际上,还有两周它就要试航了。
“远望一号是基于16000吨散货轮的船体设计的,按照设计要求,从单机单轴改成了双机双轴推进。全长191米,宽23米,最大吃水深度9米,航速20节。这船突出的是海上自持力,在标准人员配备下,船上的生活物资可自持100天。”
船舶工业局局长程旺和唐华在码头边上,需要尽力抬头才能看见远望一号的桅顶。
这艘远洋航天测量船的船体相对不算难,但是船上的设备相当复杂。
船中部那几口“大锅”,最大的两口是c波段和s波段单脉冲航天跟踪雷达,在外人看来,雷达转动的时候这船可能都会倾斜——实际上并不会,雷达的接收器就是看着大,其实不重,而且旋转部分的重量是做了配平的。
c波段雷达和s波段雷达是很常见的两种雷达,远望一号上的这两部雷达和其他c波段s波段雷达相比,最主要的长处是——最大探测距离3000公里。
然后是激光测距经纬仪、航天测速雷达、气象雷达、两套卫星通信系统和8个频段的电台。
这些都是在外面可以看到的,走上测量船,进到内部,唐华看见了一个类似于59型巡洋舰cic中心的航天测控指挥中心。
唐华:“美国现在的靶场跟踪船数量不少,‘靶场跟踪者’号1960年就来过太平洋,比它更先进的还有‘射程巡回者’号,‘远视眼’号,不过,远望一号出海之后,世界最先进远洋测量船这个称号要归中国了。”
程旺:“就是远望一号的船型,其实有点着急了,按照计算,如果我们在原型船的基础上做更大的改动,它的稳性可以更好。”
唐华:“在原型船的基础上做更大的改动的测量船,你们已经在设计了吧?”
“是的,去年就开始做了,排水量从21500吨增加到27500吨,宽度大,稳性好,自持力也更强。”
美国海上力量占优,所以他们的导弹试射就是从陆地往海上打,所以早就搞了很多艘导弹跟踪船。中国的就只能叫航天测控船了,除了未来有一次洲际导弹试射,其他情况下就只是保障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唐华坐在航天测控指挥中心的座椅上,这里有18个坐席,几十个显示器,在显示器后面的一个舱室,有一台大型计算机,它可以在接收到航天器飞行轨迹后马上演算出轨道参数,然后再计算出调整轨道的方案,再上传给航天器,不用北京的指挥中心插手。
美国“靶场跟踪者”号是没有这类计算机的,“射程巡回者”级也没有。正在改造的“阿诺德将军”号有舰载航天计算机,但估摸着它的计算机得有几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