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的时候长5、长6是同步进行的,但是生产制造本来就是长6先行,长6箭体制造的绝大部分技术是现有的,长5就有不少缺项要补。”
长征-5和长征-6都是用nk-15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火箭。长征-5是个直径7米的大变态,第一级9台nk-15发动机,不带助推器,用来发射第二代和第三代空间站。
长征-6平平无奇,直径4.2
米,第一级4台nk-15,基本型不带助推器,近地轨道运送能力也到了10吨往上,结构简单,比长征-3k4耗费的工时少、价格便宜。
而且长征-6也可以发展成带2个助推器或4个助推器的变型,适应不同重量的卫星。
按照唐华的规划,长征-3k4以后就只剩长征-3k4f了,专门用来运送航天员,卫星的发射任务要转移给长征-6。
……
“1分钟倒计时。”
“……5,4,3,2,1,点火!”
晚上7时10分,火箭的主发动机和助推器喷火,携带着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的无人试验船升空。
在冬季明亮的夜空中,火箭越飞越高,渐渐隐没在高空。这时候,电视台导播把画面切换到了发射控制中心。
新改过的发射控制中心现在有了大屏幕——虽然还不是液晶的,但是用背光墙+投影的方式,也可以把长征-3k4f的飞行轨迹在世界地图上显示出来。
此次发射不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射第一次电视转播,但是是第一次在火箭发射直播的时候拍摄发射控制中心内的场景。
为了满足电视拍摄的需求,太原中心的工作人员此前还检查了好几次大屏幕上的信息,确保没有什么不该显露的参数被标记在了上面。
“第二级脱离,顺利入轨了。”钱学森松了一口气,“有个远望一号在巴新站岗,就是不错,可以一直跟踪到航天器入轨。如果咱们是远望一号到远望四号一整队,那就更好了。”
唐华:“实际上……我想用卫星代替航天测控船……”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nasa总部。
nasa的高层今天的兴趣点并不在中国发射自己的第一艘载人飞船试验船,而是在通信卫星。
“中国人发射了一颗‘亚太星’,上个月他们又发射了一颗什么?美洲星?”
詹姆斯·韦伯,肯尼迪上任后提拔的nasa局长,在约翰逊时代继续当他的局长。现在詹姆斯·韦伯正为同步通信卫星的事情恼火。
“不是美洲星,中国人把它叫做‘大西洋星’,意图就是为了染指北美与欧洲的越洋通信。”
韦伯:“除了动用国会,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秘书:“中国的‘大西洋星’通信信道量数太可怕了,而且据他们的测试报告,通信质量、连接可靠性也极高。它一颗星能吸走现在所有的越洋电话服务,只有让国会通过那个法案,才能挽救我们的卫星。以及我们的产业。”
……
美国发射通信卫星时间其实比中国早,就是那颗录播艾森豪威尔圣诞贺词的score卫星。同步通信卫星的概念也研究得很早,据说他们研究同步卫星通信的时间要从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算起。
1959年初,nasa开始研究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去年也就是1963年2月,美国发射了syn-1同步通信卫星,卫星升空后无应答,成了一块砖。6月发射了syn-2,这回卫星正常了,但是定位失误,它的轨道仍然有倾角。
所以syn-2是一颗同步但不静止的通信卫星,它在天上不是固定不动,但也不是咻-咻-咻乱飞,而是在北美地区用户的头顶某一个区域跳8字舞。
这就苦了原定的通信卫星用户,我通信的大锅都买好了,等卫星入轨之后让大锅指向某个角度,就可以开通越洋电话服务的,现在怎么回事?
不过后来测试,由于syn-2天线的波束较宽,所以是勉强可以用的,如果能雇个人在大锅下面,手动微调大锅的方向,跟着卫星一起跳8字舞,那通信质量就完全和理论设计指标一样啦。
就在nasa准备再接再厉,发射倾角0度不跳8字舞的真·静止通信卫星syn-3的时候,1963年10月,中国发射“大西洋星”。
12月底定位调试完毕,圣诞节的时候,“大西洋星”提供电话服务的小广告在美国大城市已经塞得到处都是了。
“这是一个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