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尺不算少,也不算多。裁缝店做一件中山装5尺到5尺半,做一个双人被套要18尺。
要是结婚,除了被套还得床单吧,还有枕头枕头罩吧,另外买棉胎也是要布票的。
原历史位面,布票初期额度20尺,后来缩减到16尺。1957年布票击穿,国家规定在大城市布票只能五折兑现,2尺布票+1尺布的钱才能买1尺布。
尽管中国工人和职工的工资低至每月不到10美元,但国家仍然供应不起这三四十人民币全部花掉产生的购买力,只能用票证再对工人的消费进行限制和规范,免得这个产品被击穿、那个产品被击穿。
1958年,布票额度改为13尺,然后是8尺,最低点是1962年,每人每年3尺6寸。
3尺6……
那时候单职工、子女多的家庭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哦,打补丁的布头也要凭布票购买,所以有半尺的、两寸的、一寸的、甚至半寸面额的布票。
……
“艹!我63年64年攒出了一辆自行车的票,这65年的券发下来,又是一辆自行车!”
“小张啊,早就说过你该找那个农村姑娘做对象,买两辆自行车,你一辆,她一辆。”
“也不一定,小张可以一下买两辆,单数日子骑其中一辆,双数的日子骑另一辆。”
“得了得了,别拿我开涮。这样算了,我65年的票攒下来,攒几年买台电视机。”
“你看报纸不仔细吧,66年工业类票证就要取消了,还攒啥啊,你只需要攒钱就得了。”
……
布其实也是轻工业品中的一类,但是布票是单独出来发行和限定额度的,其余的轻工业品凭工业券购买。
其实在一开始,工业券还是细分出很多种类的,有自行车券,有手表券,缝纫机券……自行车券的影响力尤其大,以至于1960年,国家将所有杂类票证统一成工业券时,老百姓还是用“多少张券买一辆自行车”来当工业券的价值标杆。
工业券发行4年之后,终于也要落幕了。
其实轻工业品在1960年以后供应量还是比较充足的,工业券从1960年发行起就不是特别紧俏的票证。自行车是特别抢手,但1960年合并为工业券时,全国的自行车生产已经能满足老百姓的购买力了。
……
“1965年的年度布票增发40%,又逢春节这个购买衣物的高峰,全国布匹和成衣的供应没有问题吧?”唐华问荣益仁。
荣益仁:“每年的春节都是购买衣物的高峰,全国各地的百货、供销系统对这种高峰早有准备。今年增发40%,再算上其他各种因素,就算在最坏情况下,纺织品的供应都能够保证。”
唐华:“多亏了化纤供应量上来了。64年的纺织品销量、布票发行量都是1954年的两倍半,总供需一点问题都没有,甚至还出口了一点。”
荣益仁:“是出口了一点成衣,但进口的棉花更多。以后工资还是会涨的,所以化纤品尤其是混纺品的产量还得继续扩充。”
总理:“工业类票证就这么一网打尽了,一年之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就看子飞你的了,粮油肉,粮票就算暂时先不动,油票和肉票该提一个退休时间表了。”
邓子飞:“……我能接着说化肥的事吗?”
唐华:“明年你想要多少化肥?”
邓子飞:“当然是越多越好。不过我想要的是化肥施用或者说行销区域变化。从明年起,能否在一些大的、集约化的农场,专门种植大豆和玉米的,这些农场也酌量拨发一些化肥。就算大豆也要一些磷钾复合肥。”
总理:“大豆榨油,豆粕和玉米是养殖场饲料的两大主要成分,大豆和玉米产量提上去了,城市食用油和肉类的供应量就更有保证了。”
唐华:“多进口一些大豆。从印尼进口棕榈油。”
邓子飞:“能不能让我先把国内农业的潜力发挥出来……”
唐华:“这两项工作应该是可以并行操作的,一边继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增加良种种植率,一边寻找海外的农作物输入。我们现在有进口农作物来吃的本钱,而且,未来我们可以保证工业品的出口增长速度永远高于农作物进口的需求量。钱的问题不用担心,其实我只担心货源是否稳定。”
……
1964年底,外交部长陈老总访问马来西亚。这是继1963年底总理访问马来西亚后,中国高层对马来西亚的第二次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