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打上天,其他就没了。
法国有自己的航天计划,他们的“钻石”运载火箭打算1965年底发射。
英国的航天计划经费从来就没到位过,走走停停,大概会像原历史那样,1971年才发射自己的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和日本一拨儿。
支持东德的航天计划,当然目的不是压法国一头,主要目的是让东德在和西德的较量中,拿到一
个至关重要的得分点。
东德面积和人口都比西德小得多。东德以前是德意志的农业区,工业相对较少。东德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走过不少弯路,现在搞不过西边。
这时候,成为世界第四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东德腰杆子就会硬很多。穷一点怎么啦,我有高精尖科技。
唐华甚至推测,东德的卫星发射成功时,不但东德腰杆子硬了,在西方阵营,西德对法国都可以输出一波嘲讽:哈,哈,还是我大德意志牛吧?
……
聂帅:“民主德国根据我们授权转让的图纸,制造长征一号的箭体、发动机,其中发动机会有少量零件从中国进口。推进剂也由民主德国自行生产。但是运载火箭的电子系统、控制系统,由我们提供。”
“卫星的架构是由我们的前进一号小型通用平台发展而来,卫星的总装由民主德国完成。”
“所以,民主德国并不会形成自己的完整的运载火箭、弹道导弹产业链,它不会变成脱缰的野马,一切都在可控状态。”
聂帅和米高扬的交谈,主要是游说苏联方,让他们打消顾虑。中国和东德的这笔航天技术贸易,钱数说多也不算多,主要是中央也动了心思,毕竟现在中国很了解东欧各国的状态,觉得有必要支持东德做成这件事。
“好吧,但是苏联有一个要求,也算是提醒,”米高扬最后说,“东德发射卫星的基地,一定不能建在佩内明德。”
佩内明德,纳粹德国试验导弹的秘密基地,v-1和v-2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如果东德复活佩内明德基地,那是有点让人产生联想。不过东德的航天发射中心选址真的不在佩内明德,是在德累斯顿东边的维尔腾。这里纬度比佩内明德还低一点。
……
印度,纳西克。
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纳西克飞机工厂。
1960年,印度决定引进美国的战斗机生产线。1964年,经过四年半的努力,第一架f-104下线。
又经过一年时间,今天,是第一架印度组装的f-104首飞的日子。
别问为什么下线一年才首飞,人家的第一架f-104下线下了两次好不好。
去年出厂的f-104做地面滑跑试验,在跑道上滑着滑着,飞机油箱就开始漏油。不回厂,退回到生产线重修、再次下线,又能怎么办呢。
纳西克的试飞机场,首飞的场面做得很足。在机库上方挂了大大的横幅,上面“h a l”三个字母最为显眼。
f-104i(i代表印度改型)“印度之星”战斗机停在跑道一端,油箱里已经加了燃油,一切准备就绪。
飞行员吉拉莫尔走到f-104i旁边,向现场观众挥挥手,然后信心十足地登机跳进座舱。
在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f-104i发动机启动,向后喷出炽热的燃气,这架飞机开始在跑道缓缓移动。移动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引擎的轰鸣声整个机场都听得见。
快到跑道尽头,f-104i的速度已经差不多可以起飞了。吉拉莫尔一拉操纵杆,飞机头部抬起,前起落架离开跑道。
然后是后起落架离开跑道。
然后是平尾从垂尾部位脱开,两个小薄片翻滚着打着转掉到跑道尽头外的草丛中。
然后,f-104i在空中翻了两个跟头,摔在草丛中。
在跑道附近围观f-104i首飞的观众啊啊啊啊地大叫着,朝f-104坠毁的地方狂奔,在这群观众的后面是hal的救火车。
一片混乱之中,吉拉莫尔的降落伞从空中徐徐飘下。
在飞机尾翼脱落时,吉拉莫尔就明白了一切,但是,当他发现f-104i是在空中纵向翻滚时,他只用了1秒钟就做出了决策:
在飞机翻滚到恰好肚皮朝上时启动弹射座椅,让自己脱离这架该死的飞机。
不过,虽然人是弹出来了,但是跳伞高度太低、座椅脱离太晚,吉拉莫尔落到地上时仍然受了重伤不省人事。
……
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