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着全国地底下的规律,只要李部长愿意做,就能预测地震。
到了21世纪,都还时不时能看见野生自媒体用“李四光曾说过xxx,三十年后真的应验了!……”之类的噱头做标题。
全民预测地震会变成杯弓蛇影;科学计算地震现在还不成熟,看来唐华的“暴力技术流”得上场了。
“老李,地震波的传递速度是3.2到4公里/秒,而地震波当中,纵波又比横波先到达地面,是这样的吧?”唐华先问李四光。
“是的。”
唐华:“我的想法是,利用纵横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波与电磁波的速度差,为地震覆盖区域的群众争取十几秒的时间。”
“日本64年建设的新干线,就做了一个高速铁路的地震预警系统,让行进中的高速火车有时间刹车。现在我觉得可以把这种预警系统扩展成为全区域性质的地震预警。”
唐华拿出一张纸代表要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地区,然后在上面点了很多小点:
“我们在整个区域密集建立地震探测器,探测到地震纵波就立即发出无线信号,通过gsm无线通信系统传递到计算中心,中心依据地震震源位置,向整个地区所有的人群发出预警,预警时间由计算中心算出。”
“这样,除非是处在震源正上方的居民点,一般来说,震区的居民会有10到20秒的准备时间,如果是平房,可以冲出屋子;如果是楼房,可以钻到床底下和桌子底下躲避。”
“这些预警信号发送到这些地方:广播系统、电视系统,和它们。”
唐华展示手里的寻呼机和手机。
总理:……
李四光:……
果然是唐华,这套地震预报,不,地震预警系统对地质理论基本是零运用。
不过……好像这套系统似乎肯定是管用的?
……
“高比冲氢氧火箭推进系统是运载火箭的第三级,但现在我们也把奔月火箭-飞船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整体设计,虽然奔月系统的总重还是未知,但你们可以大致按照110吨的总质量来进行规划。”
唐华和米申、切洛勉线上会议。
米申:“第三级加速完成的时候,如果飞船能尽量地对准月球轨道,那么可以节省后期调节的燃料,也就是节省重量。”
唐华:“我可以保证飞船的导航精度会很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太空中是能用的,而且精度比在地面上用还高。奔月飞船是在近地轨道启动第三级加速,在大部分的加速阶段都可以用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和修正。
“通用助推核心之间的连接结构,”钱学森在河北发话,“为加快进度,我打算全部采用现有的材料,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火箭系统比最理想的设计增重100到150公斤。”
唐华:“用现有的材料是正确的,我们没有时间给四大特钢厂下新型材料研制指令了。”
钱学森:“还有,整流罩形状与奔月飞船的尺寸相关,请okb-1和okb-52尽快拿出设计方案。”
切洛勉:“月球登月舱的设计完成,整流罩大体上就可以定型了,三个月以后。”
唐华:“切洛勉同志,我正在要求星辰设计局给宇航服减重,现在的100公斤宇航服方案是个累赘,如果宇航服的尺寸重量减小,登月舱的形状也会发生变化。”
搭载从月球轨道下到月球表面的登月舱,基本上能多挤就多挤,每省一克重量,登月火箭的设计就能容易一分。
……
中国和苏联联合进行载人登月项目,这是公开对外公布的。1966年5月1日劳动节,中国和苏联同时宣布了这一消息。苏联那边是勃列日涅夫发表电视讲话,中国这边总理在电视里讲话,人民日报头版也发了文章。
至于登月的时间,中苏统一的口径是“在五年之内,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也就是1971年上半年。
至于实际项目,那还是能有多快就多快吧。
这个计划一公布出来,鼓动效应就出现了。比如,中南海新华门门口,有位老伯献上了他自己设计的登月飞船图纸……
还是用宣纸画的呢。
就连在网上,唐华都看到对这件事情的讨论了。
这不是内部的国家政务网,而是外网——目前可能应该叫“中国教育和科研网”。
虽然只连接了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及重点科研机构,但这个网的基干硬件和协议完全是按照互联网的构想来打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