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九十二章,民航与大飞机

47或者c-5的吧?”

周洪波:“是的。倒不是说中国一定要巨型客机或巨型运输机,但是这两种飞机上面的技术,显示出美国航空工业的底蕴非常深厚,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追赶。”

唐华:“客机这一方面,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发展状况与我们不同,他们的民用航空用户群体已经下沉到商务出行、普通老百姓偶尔一次的远距离旅行了,因此,西方的民航科技需求量很大、航线客流量大而且稳定,因此他们的民航公司不但规模大,而且是持续盈利的。这一点,我们暂时还做不到。”

……

中国民航现在还是隶属于空军的民航总局。不但民航总局本身有军事属性,而且实话实说,现在的中国民航,把它叫做中国官航可能更贴切一点。

民航总局现在只有飞往莫斯科的定期国际航班,飞其他国家是不定期的。

飞国际航线的飞机主要就是满足外交出访、技术专家和科学家的跨国交流(主要在中国与苏东国家之间)。国内航线也大致如此,反正都不是普通人出行的工具。

现在民航总局的国际航线有6架伊尔-62,国内航线用着各种杂型号的中小型客机(也有少数图-104),因为现在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无问题,并不缺卢布外汇,因此用进口客机用得心安理得。

远程客机这种个位数或者十几架的保有量,外购成熟大量生产的型号本来就是成本最低的解决办法。要是自研一种远程客机,只生产几架,用途是搭乘领导人从北京直飞阿尔巴尼亚(绝不能用苏联飞机或仿苏联的飞机),那才是真土豪,因为这种客机的每一架分摊的研发成本、十几万个极小批量零件组织生产的成本,肯定冠绝全球。

而且,80年代的人不可能开天眼,能够绝对肯定地认为20年后的中国居然发展到年客运量1亿多人次、30年后又增加到6亿人次,真的变成了“民航”而不是“官航”。

现在唐华有没有预测未来的天眼?……不行,历史改变得太多了,要重新估算了。

“各位觉得,按现在我们的发展速度,到什么时候,以中国的城市工人家庭,如果爱好旅游的话,他们的收入每年能支持进行一次坐飞机来回的旅游或者探亲?”唐华问。

刘鼐、周洪波:“厄……”

“如果我们现在国内发展的势头不被打断的话,大概20年后?差不多吧?”

西飞的总工黄玉珊有些犹豫地说了一个数字。黄玉珊是伊尔-76的中方主任设计师。

20年后,也就是1988年。

“我也觉得差不多,15到20年之后,逐渐会有老百姓坐得起飞机,就算不是年年都能坐一次,至少也可以某年回乡过年的时候坐一次飞机尝尝鲜。”

“财经委说,现在国家的财政状况,肯定可以支持继续增加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而且在增薪幅度加速的同时,还保持很大的基本建设投入。所以20年后应该确实差不多了。”

唐华:“假设我们在20年后,民航的年客运人次开始爆发性增长,那么大约在80年代初期应该着手研制喷气式干线和支线客机,那么现在,我们该做的是发动机。”

黄玉珊:“d30,也就是涡扇4的底子不错,伊尔-76、伊尔-62、还有我们打算做的轰-6涡喷改涡扇,用的都是它。”

唐华:“民航客机的技术指标,最后都会落到两项最关键的指标上面:安全性和成本。波音747不是为了造大飞机而把飞机造大,刚才周局长已经说了,是为了让干线客机的单座位运营成本降低25%。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客机的油耗,也是客机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d30从现在的小涵道比改到大涵道比,增大推力的同时增加燃油经济性。先进航发研究院可以立个项了。”

周洪波:“大涵道比的d30那就是一种新发动机了,但是伊尔-76是翼吊布局,换发动机还是比较方便的。”

刘鼐:“空军提出的下一代辅助机种通用平台,预警机、海上巡逻机、电子战飞机、空中指挥机四合一,原来我们打算的是四发,四台国产涡扇-3,如果一台大涵道比d30的动力能顶两台涡扇-3的话,那也可以把通用平台也合进来。”

……

涡扇-1是成飞发动机厂的练手之作,涡扇-2是沈飞练手的,涡扇-3是整合为先进航发研究院之后推出的第一款中偏小涵道比涡扇,这个不是练手,是可以量产使用的。涡扇-4是仿d30,涡扇-5是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用的小涵道比高推重比涡扇。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