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12章,回收火箭真不容易

星撑死了几百公斤,而且也不一定要一次凑好几枚扎堆发射入轨,就用长征-2/os-3,一次一枚发射刚刚好。

因此唐华就把长征-7当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先行者。这个火箭刚好可以替代长征-2:在可重复使用模式,长征-7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1.4吨,和长征-2一样,但是发射成本会只有长征-2的三分之一;如果是一次性使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2.5吨。

长征-7测试成功了,就做长征-6的可重复使用改型;长征-6改型成功了,再做长征-5和长征-15,或者长征-9的可重复使用改型。

唐华:“现在看看三次失败具体都是什么场面。”

录像带是从电影胶片转录来的,清晰度比电影差了很多,唐华和钱学森也就看个大概——事故分析报告是由专业小组做的。

第一枚长征-7lv1正常起飞,升到大约80公里——这是预定的长征-7第一级和第二级脱离的高度,发动机第一次关机,受控降高并同时向酒泉的着陆场靠近。第一级找到了着陆场,但是发动机第二次点火时失控,在15公里的高度火箭飞出一个十几圈的螺旋线,然后启动自毁。

钱学森:“这是去年11月的测试,说明nk-15f1发动机的多次点火机构存在缺陷,用了将近两个月修复缺陷,1月1日做了第二次试射。”

第二枚长征-7lv1的第二次点火正常,火箭减速、在栅格控制舵面的控制下继续靠近着陆场,打开着陆支撑架,第三次点火、然后在着陆场上方失稳,横着拍了下来。

这应该是横风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当中某一个出了问题。

第三枚正常飞到了着陆场上方,传感器没问题,火箭竖直下降、下降、下降……重重地落在着陆点。支撑支架都震碎了。其中一块钢条崩飞出去几十米。然后火箭尾部的剩余燃料剧烈燃烧,失去支撑架的火箭慢慢歪倒拍地。

唐华:“……”

钱学森:“发动机推力调节系统的问题。这是个小问题,现在已经克服了,第四次试射我感觉有很大概率能成功。”

唐华:“所以我有时候觉得长征-5/15研制重复使用改型会更顺利,它第一级9发,可以有选择地启动其中一台或几台发动机,稳妥地调节推力,而不是大范围调节其中一台发动机的推力。正在论证的长征-9可能都没有长征-5/长征-15合适,因为长征-9的第一级变成4台发动机了。”

钱学森:“现在这个问题也挺纠结。除了发动机多,nk-15系发动机的推重比很优秀,这也是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这个时代大家觉得火箭发动机的秒比冲是第一关键的性能,推重比排第二。但如果考虑到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的推重比重要度就上升了。

比如空叉的梅林-1d发动机,秒比冲很平庸,但推重比高达184,9台发动机重量只有4吨多;如果是推重比100的发动机,重量就高达9吨。如果是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其实关系不大,但可回收火箭就要多留很多燃料来在减速、着陆时使用。

nk-15的推重比是137,nk-15f1推重比141,钱学森正在设计的480~500吨发动机,推重比大约130到140。

……

乌梁素海基地。

唐华和钱学森说的第四枚长征-7lv1,就在今天中午射上了天空。

长征-7发射在乌梁素海实在不算什么大事,长征-7lv1也就是比防空导弹、巡航导弹大一点儿,和洲际导弹的各种飞行测试比,其实还算是小个头。火箭升空后,基地的雷达和观测跟踪仪器例行拍摄,几十秒钟后长征-7lv1就飞出了测控范围。

“又来了,又来拆我家了。”

酒泉基地的回收平台主任老吴用肉眼看到了天上的那一团亮光,不用雷达室报数据,老吴就知道火箭来了。

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西50公里,专门为长征-7第一级试验建立了3个回收平台。基地觉得多建几个平台很有必要,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射失败时,爆炸的火箭第一级都把回收平台炸坏了,虽然不是全毁,但每次都修了一个多星期。

“位置调整完毕。”“火箭第一次定位完成。”

“火箭高度1500米。”“1000米。”“800米。”“火箭第二次定位完成。”

第二次定位仍然很准确,这意味着火箭只要保持现在的竖直下落状态,就能稳稳地坐在回收平台中央。

“500米……300米……100米”“火箭着陆成功

不想错过《回到民国当小编》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