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即频发水灾,严重影响淮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并曾造成严重的人员和物资财产损失。人工挖掘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自50年代就提出规划,并在50年代末期第一次启动,但最后因工程量过大,改而先完善苏北灌溉总渠及连接淮河-长江的泄洪水道,解决淮河水患的当务之急。
60年代中期,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启动,其工程量相当于苏北灌溉总渠的四倍,经过15年的建设,1980年入海水道开通,淮河自近代以来首次拥有了自己单独的入海水道。
为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中国将徐州发展成为重型车辆和重型施工机械的生产基地,至今为止徐州仍是世界四大重机生产城市之一。入海水道工程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注入黄海,全长164公里。工程是从1965年至1980年分为13个单项工程逐步完成的,总投资42亿元人民币,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使洪泽湖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1992年,中国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二期工程的建设,2002年完工,设计行洪流量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提高到300年一遇。
七、中国天眼(1989)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语简称fast)又被称为“中国天眼”,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运营,是世界最大的天文射电望远镜。
1984年,中国国家天文台提出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设想并开展预研工作。1985年4月,预研究及贵州选址工作启动。望远镜的设计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完成,经过考察,望远镜的建设定点定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洼地,利用喀斯特洼地的地势而建。为了避开电磁波干扰,居住在望远镜半径5公里内的3个自然村、5000多名居民亦迁移本地。
1985年9月22日,望远镜工会曾举行奠基仪式。1987年11月,主体土木工程竣工。1988年上半年,fast完成钢结构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的制造与安装,1988年10月13日,第一块反射面单元成功吊装。1989年8月21日,最后一个面板安装完成,这标志着fast望远镜主体工程完成。1989年11月26日,望远镜正式开光,开始测试和调适设备。
建成后的“中国天眼”超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1994年1月起,“中国天眼”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征集来自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