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明看到了大型施工机械呀。
随行的翻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正想找人问问,戴着黄色施工帽的刘清明挟着一卷图纸走过来。
“老外?”
“这是印度来的国际友人,为了支持我们的抗日事业,千里迢迢来到边区。”翻译对他有些不满。
“失敬失敬。”
刘清明的历史不太好,但也知道有这么回
事,换成了英语对他说道。
“欢迎来到边区,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工地,我们打算扩建跑道。”
带队的爱德华很吃惊,随便碰到一个人,居然也会讲流利的英文。
“这么多的机械,也是国际援助的吗?运过来不容易吧。”柯棣华很好奇,这一路上他们见识了华夏偏远地区的交通状况,自然知道其中的不易。
“是很困难,为此我们出动了这么多人。”
“群众的力量。”
“群众的力量。”
刘清明很认同。
在组织力方面,没有哪一个国家比华夏做得更出色,即使只实行了“减租减息”,还没有上土改这个大杀器,边区人民依然衷心拥护边区政府,原因很简单,相比其他地区果府的吃相,这里不要好太多。
于是在到来的第一天,五位印度大夫就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氛围,一方面是很贫穷落后的乡村,大部分百姓还住在山洞里,另一方面,这里的医生正在谋划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