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有三个师,其实第一路军两个军加起来一共只有600来号人(程斌叛逃的时候拉走第一军第一师一共115人,这个师是第一路军的头等主力),每个师多的100来人,少的只有几十人,之所以编制开得这么大,是为了扩大影响,黎玉和成光荣等人被人蒙上眼睛带到密林,解开蒙脸布,看到的就是这么点人。
“没办法,山里条件差,你们多担待。”
红薯、玉米面馍馍、高梁米被端上来的时候,成光荣心下不禁恻然,后世谁不知道,杨靖宇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肚子,里面是一团团没有消化的棉花,连一粒米都没有,离现在只有十个月,抗联的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了14年!
“战士们太苦了。”
黎玉比成光荣更清楚内情,这是为了招待他们才凑出来的,说不定就是营地里一百多号人几天的口粮,来自海南的几个人哪里吃得下去?
黎玉拿起红薯和馍馍塞到他们手上,自己也拿起一个啃了一口。
“都吃吃,同志们做出来的,不吃浪费了。”
几个人你看我一眼,我看你一眼,最后还是成光荣发了话:“吃,都吃完,这是同志们的心意。”
在他们吃东西的时候,窗外站着几个人影,魏拯民对陈瀚章说道。
“你怎么看?”
“黎玉同志没问题,是我党老干部了,另外几个不好说,看不准。”
“山东分局的来电呢?”
“如果得到山东的同志帮助,能解决我们的大问题,可是鬼子的海军厉害,他们是怎么过来的?”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如果山东和东北能建立一条交通线,抗联就不再是孤军奋战,这是一个好机会啊。”
“那这样,我和另外几位同志谈谈,你带黎玉同志去见总指挥。”
魏拯民也是这个意思,把成光荣等人交给陈瀚章,自己带着黎玉来到杨靖宇的居所,后者坐在火盆前一动不动,上前一看,杨靖宇全身都在颤抖,由于极力抑制,脑门上冒出细细的汗珠,魏拯民赶紧上前扶住。
“老杨,药呢?”
“留给......战......士们。”
黎玉捡起地上的一个药瓶,看了一眼杨靖宇的病状,多少猜出大概。
“部队得病的战士多吗?”
魏拯民回答他:“不少,光是这里就有10几号人。”
“看来很严重啊,我想你们最需要的不是弹药,而是伤药,这样吧,在开始谈话之前,我让我们的同志送药上山,先解决了这个病,二位觉得呢?”
黎玉从入党伊使就开始做地下工作,对于抗联的防备一眼就看得出来,当然这也是必要的措施,这支部队孤军奋战了八年,一直游走在危险的边缘,最近这段时期又经历了大规模的叛乱和投降潮,警惕性自然会很高,他正愁找不切入点,杨、魏二人对于这个提议当然不会反对,于是,又经历了一趟下山上山,一天功夫,成箱的治疗药物被送上了山,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名随军医生。
“经过检查,16名患者当中有2名达到了恶性红内期,普通的氯喹或是伯氨喹药物已经无效,需要其它的手段。”
魏拯民担心不已:“有办法治吗?”
“放心吧,只是需要你们的配合,按照比例来算,这片营地已经属于成规模感染区,每一个人都需要检测,因为疟原虫是有潜伏期的,现在不发作,不代表以后就没事。”
在医生的建议下,整个营区进行了消毒和隔离,经过细致的检测,结果又发现了30多例带病者,援助从一场轰轰烈烈的防疫治疗开始,挽救了很多因为疾病和伤病差点失去生命的战士,这样的行动也打消了抗联心中的疑虑,通过电台与中央联系之后,他们欣喜地得知,我党已经在山东站住了脚,同时掌握了附近海域的制海权,可以为他们提供直接援助,就这样,消息从第一路军传达到战斗在东满的第二路军和北满的第三路军各部,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从现在开始,他们将不再是孤军奋战,而将被纳入统一的大战略当中来。
“我看可以把抗联的部队整编放到一起进行,这支部队目前加在一块儿有3000多人,全都是经过了考验、有一定战斗技能的老兵,又熟悉当地地形、风土人情,对于我们将来进军东北是有很大帮助的。”
山东军区集体讨论了这个问题,抗联的人数不多,援助起来压力也不大,只当是海军巡逻的时候顺手捎带罢了,决定了援助方针,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办法了,第一路军的活动区域在长白山区和鸭绿江边,离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