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一旦我们对日宣战,西方国家就不好插手了,美国最近已经有了松口之意,几笔抵押贷款都在商谈中,子文告诉我,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贸然行事,至少我们要与美国取得谅解,我建议你与尼尔斯.约翰逊(nelson t. johnson)大使谈一谈,再做决定好吗?”
蒋某人反握住她的手:“夫人所言极是,你安排吧。”
他明白美国人的援助只是其一,海外华侨的捐款目前是果府财政收入的大头,一旦被截断,经济就会崩溃,除非西方明确表示在战时依然支持自己,否则他是承担不起宣战的政治后果的。
但这口气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他抓起电话摇了摇。
“接军令部。”
“次宸吗,马上电告胡宗南,他的计划我批准了,一切行动由他便宜行事,另转告墨三,让他亲自来一趟重庆,要保密。”1
第二天,重庆的市民发现,无论是报纸还是电台上,都没有任何关于苏联宣战以及青岛解放的任何消息,这种诡异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曾家岩50号,代替总理主持工作的叶总发现,周围发现了大量的便衣特务,比平时多出3倍。
事情有些不寻常。
1分别指军令部长徐永昌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
第二百二十一章对苏政策的底线
“不要不说话呀,都说说看,钢铁同志,是个什么打算呀。”
苏联的突然宣战,不光让西方世界哗然,让日本人惊恐,让重庆不安,也让我党产生了疑虑,这不科学啊。
主席见众人不出声,干脆一个个点名:“洛甫同志,我们的总书记,你来带个头嘛。”
洛甫有些迟疑开口:“钢铁同志所知道的历史,都是关于苏联未来的走向,我实在想像不到,他在得知自己亲手缔造的国家在50年后轰然倒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根据任弼时同志的来电,当时他表面上很平静,但是我在想,内心一定是波澜起伏。”
“是啊,谁听到这个消息,都不会无动于衷的,特别是,苏联人民抛弃了他们的党,最终得到了什么呢?”
吴明远沉痛地说道:“苏联解体,给我们党一个极大的教训,不得不说啊,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改开的进行,各种西方思潮涌入,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也深为祖国的落后而心痛,出国热、唱衰论甚嚣尘上,那是一段很艰难的岁月。”
“明远同志,你跑题喽。”主席提醒他。
吴明远赶紧结束这个话题,分析道:“我在想,原有的历史上,诺门坎一战,苏军用强大的机械化教训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人,至少是部分打消了他们北上的念头,但是,日军痛定思痛,始终在东北三省保持强大的军力,造成了苏联的針锋相对,哪怕在莫斯科面临德军的严重威胁之际,也没有大规模地调动远东军力,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了二战末期,可以说,苏联在全力抵抗德国入侵的同时,也丝毫不敢放松对日本的警惕,这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应邀参加会议的海航参谋长郭鹏同意他的意见。
“军委的同志有过一番推演,建立在苏联知道历史走向的前提下,如何弥补或者说是减少损失?结论就是在无法动员超过历史上最大兵力的情况下,远东军区的百万驻军是一个有力的变数。”
老总参与过他们的推演,闻言补充道:“我研究过关东军的驻防情况,要到1941年下半年,他们的数量才会达到最大,约有75万人,而苏军一直保持在80-100万之间,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都占有优势,再说一个问题,我注意到,鬼子在东北地区修筑的边防要塞,到1939年为止,只完成了全部工程量的30%,许多地方修好了工事但是守军还没有配备到位,比起1945年的远东战役,有利的地方居多,钢铁同志知道我们封锁了日本本土,关东军无法得到兵力上的补充,的确是一个有利的战机,一旦战胜甚至是消灭了关东军,他的远东地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场战争要打好久?毕竟,欧洲已经战云密布了嘛。”1
主席点点头:“老总的话深得我心哪,与其打个不痛不痒,到头来还是要相互戒备,不如趁有利时机彻底解决问题,这是钢铁同志的性格,但是怕就怕,最后打成一个苏芬战争,没有占到便宜,底牌漏光了,毕竟苏联国内的整肃才刚刚结束,军队缺乏合格的指挥人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军委的推演结果是怎样的啊?”
郭鹏答道:“最好的结果,战争在9月前结束,苏军占领东三省全部,最坏的结果,日军依托有利地形节节抵抗,同时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