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镇渡口,第363团团长谢清华乘坐木船抵达对岸,在此之前,他的先头部队已经控制了渡口,过程出奇地顺利。
“沈排长,没有发现共军吗?”
最早登岸的沈如刚摇摇头:“我派了人前出3里地,没有发现人烟,共军仿佛一夜之间跑光了。”
“不可能,他们说不定就埋伏在什么地方,等着我们自投罗网。”
谢清华一指前方:“3里不够,你亲自带人去延长县城看看,我就不信了,他们还能把城给丢了?”
“那遇上共军主力怎么说?”
“我们是来协防的友军。”
谢清华一点都不敢放松警惕,不光把警戒线拉得远远地,而且并不急于向前推进,一定要等到后方的团主力全部过河,2个小时后,他等来了沈如刚和另一个当地人。
“团座,他是本县保安团长,有重要情报秉报。”
谢清华打量了来人一眼,细长脸吊梢眉很不讨喜。
“你有情报?”
张永清左右望了一下,欲言又止。
“都是本团长的亲信,直说无妨。”
“共军让小的告诉团座,果军既是来协防的,就不必往前走了,日寇在右边。”
谢清华眉毛一竖,抓住他的领子,目光如电。
“谁让你来的。”
“就是那个什么河防司令部,小的不敢不来啊。”
“共军人呢,是不是在前面?”
张永清摇摇头:“跑了,都跑了,连老百姓也被他们裹胁跑了。”
谢清华愕然,难怪前方没有人烟,全县三万多人口啊,居然跑得这样干干净净,也是本事,至少说明,共军在这里说话是很好使的。
他马上上报师部,还在河对岸的钟松也觉得棘手,如果延长县真得荒无人烟,那他的6000多人马怎么驻扎?
“日军还没有动静吗?”
参谋长廖威摇摇头:“他们停在岸边,不过有迹象表明,日军在征集渡船。”
虽然没有渡河,不过这个阵势,一定会牵制住绥德的共军,让他们分身乏术,而且压力重重,钟松一咬牙,下令道。
“告诉谢清华,363团务必于明日拂晓前占领延长县城,并做好防御准备。”
“师座是打算以363团为饵,钓共军的主力?”
钟松没有答他,继续发布命令:“361、362团务必在8小时全部渡过黄河,按预计计划展开,师直及补充团最迟不晚于明日正午过河,此令上报军部,并请军座督促各友邻部队跟进,切切。”
随着他一声令下,第61师主力开始渡河,数千人马坐着100多条小船和木筏子、羊皮筏子,晃晃悠悠地朝对岸划去。
1以上内容改编自:《李赤然将军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