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扔到舒伦堡的脸上。
1剧情出自舒伦堡战后的回忆录。
第四百二十七章神经过敏的美国人
76岁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是个矛盾重重的家伙,一方面是他让美国成为了坐在汽车上的国家,在二战中转产军品,从汽车到飞机,为胜利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另一方面,在开战前甚至是美国参战后,福特公司都与纳粹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它并不是个例,标准石油在德国的投资过亿,是对德投资最多的美国企业,而对德投资的大头则是美国政府。
如果说,美日之间只是贸易往来,那么美德之间的牵绊就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了,哪怕是每一年在炉边谈话,对纳粹德国多有抨击的罗斯福总统,私下里也对欧战乐见其成,因为只有战争才能打破千年以来形成的殖民体系,为美国产品打开全球市场。
福特在德国最大的投资就是位于科隆的汽车组装厂,主要生产福特经典的t型车和卡车,到了1939年,战云密布之时,应纳粹军方的要求,开始专门为军队生产军卡,以及变形的半履车。
“有证据表明,英国情报机关正在实施一项针对元首的阴谋?”
福特科隆汽车厂的德籍经理,国社党员海因里希.阿尔伯特(heinrich albert)接到来自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总部的电报,却是与生产无关的事。
“福特先生去年刚刚荣获了大十字勋章,受到元首的盛赞,对德国的反犹斗争衷心支持,对我们要求扩大生存空间的主张也表示谅解,以他的广阔人脉,拿到一些特殊的小道消息并不出奇,可我们要怎么去验证它的准确性呢?”
生产主管罗伯特.施密特(robert schmidt)疑惑道:“针对元首的阴谋是指什么?暗杀吗。”
“不管是什么,我们都有义务上报有关部门,如果没有这回事,大不了是白忙乎一场,如果是真得,元首危矣,德国危矣。”
消息就这样上报给了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科隆分部的负责人海因里希 缪勒(heinrich mueller )党卫军旗队长。
这个小个子德国人长着一张天生的特务脸,小眼睛就算是闭着也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
“美国人嘛意思?嘛意思,还嫌欧洲不够乱吗?”
缪勒不是不信,而是不屑,每年盖世太保也好、军情处也好都要收到几百条针对元首的阴谋,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虚构的,只有极少部分确有其事,而这其中又有绝大部分只是某种臆想,各种在德国不得意的人士出于对元首的忌恨而有所怨言,扬言要放炸弹、扔手雷、下毒啥的,其实也就是图个嘴上痛快,但即使是这样,情报机关也不感稍有怠慢,因为只要哪怕一条是真的,后果便不堪设想。
何况,真发生的暗杀事件也为数不少。
因此,对于从大洋彼岸(大西洋)传来的消息,他也只能本着有鱼没鱼捞一家伙的想法,向上级部门报告,盖世太保并入了保安部,消息兜兜转转又到了海德里希的手中。
“美国人也要来凑热闹,他们究竟想干嘛?”
舒伦堡却从中看出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美国人说得可能是真的。”
“你看出了什么?”
“荷兰人邀请雷德尔元帅去远东,元帅回来以后汇报了什么?”
海德里希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你怀疑他向元首隐瞒了一些东西?”
“如果说,英国人是为了混淆我们的视线,那么他们这么做的目地是什么?让帝国推迟开战?假如真是这样,那海面上的演习对帝国施加压力就解释得通了,让我们看看元帅在做什么吗,他什么也没有做,这难道不奇怪吗?阁下,你我都知道,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按照计划,我今天应该动身去但泽,和我们的人一起制造事端,现在不需要了,因为英国人和法国人已经为我们制造好了借口。”
海德里希眼中一亮:“说下去。”
“美国人,他们希望帝国开战吗?”
海德里希秒懂,在众多错综复杂又可能是自相矛盾的线索中揪出那个唯一真的,最重要的不是证据,而是逻辑。
英国人和法国人的立场都不会完全一致,只是因为面临帝国的压力,暂时捆在一块儿,而美国会让欧洲平静下去吗。
舒伦堡继续分析:“我宁可以为这是苏联人的阴谋,别忘了,他们与帝国一样,不愿意两线作战,否则也不会轻易与我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谁都知道,莫斯科在做战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