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之前的事情可以既往不究,他们说话还是算话的,咱们如果能控制奉天城,最不济也能谈判,司令,这年头,活下去才是最大,咱们连汉奸都当了,再反他娘的日本人,又算得了什么,反正在他们眼里,我老廖已经是个反叛者了。”
于琛澄阴沉着脸,对方说得,他并不是没有想过,只是以前一直在围剿抗联,那么多条人命,真能一笔勾销吗?
第四百三十一章东北决战(三)
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人急了会拼命,也会另谋出路。
“哼,墙头草两头倒,汉奸就这德性。”
柴世荣的大胡子是在苏联境内整编的时候剃掉的,苏军对于脸和皮鞋要求很严格,每天必须都要刮一遍,开始他们这些山林子钻惯的人很不习惯,后来慢慢也就习以为常了,就如同每天都要出操,训练一样。
教导师在营口打完阻击战就奉命北上,为第一师维持后勤线,同时接管那些城镇、工厂企业,从解救出来的劳工和群众征召兵源,他的二团仅仅几天时间,就从不到1200人扩大到了3000人的大团,武器装备也驳杂起来,第88旅原本一水的苏械,如今啥都能使,能保持一人一枪就不错了,大扩军时代,人数才是关键,至于不可避免带来的整体战斗力下降,那是另一种烦恼,但是对于半年前还面临绝境的抗联来说,已经很甜蜜了。
教导师驻扎在奉天以南5公里的城郊,第二团把指挥部放到南满铁路的铁路守备队据点,就是那种司空见惯的三层圆形炮楼,他们利用鬼子修筑的封锁线,反过来封锁了奉天。
从那一天开始,每天都有人从奉天逃出来,柴世荣按照命令将他们放过去,至于里面是不是有特务,那是情报部门的活了。
但是今天这个自称是信使的家伙,让柴世荣很不爽,但是又不能掏枪把他给点了,因为这个家伙是个伪满军官,曾经带人清剿过抗联,还扬言悬赏要他柴世荣的人头。
不能一枪毙了,真是念头不通达啊,柴世荣只能向上级汇报,等待别人来处理。
吴诚来得很快,事情马上就给弄清楚了,城里的残余伪满军官想起事,与解放军里应外合夺取 奉天。
由于参与者都是伪满头面人物,吴诚详细了解了他们的计划,写了一份报告上报野司及东北局,认为穷途末路之下,这些人想要立功自救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并不坚决,投机的成份很大,况且我军并没有将占领奉天当成目标任务,因此,他的建议是可以保持接触,但并不承诺什么。
对此,野司和东北局经讨论后决定,鉴于对方在伪满官员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能争取其主动举义,可减少我军伤亡,打击日伪士气,并对争取其他地区伪军有着积极作用,故应该努力推进此事,可以对其做出如有立功表现,对过往罪行酌情减免直至不予追究的承诺。
一切视其贡献大小而定。
同时,为了尽量争取伪军起义,加速解放东北的进程,东北局报请中央,特意请求调来一部分原东北军系统的工作人员从事敌工工作,经征求本人同意,被我党同时从息烽监狱解救出来的黄显声将军成为这一工作的领导者。
“于琛澄、廖弼宸这两个人我都认识,当时我在沈阳任警察局长的时候,廖还是于芷山手下的一个团长,于投靠日本人后,他也跟着当了汉奸,两人都不是什么好鸟,依我看,就是公审枪毙也不为过,沈阳城没有人比我更熟悉了,解放军要打,我来带路,保证能拿下。”
黄显声对于策反这些汉奸伪军有顾虑,东北局的领导表示理解,有过多年敌工部经验的邹大鹏劝说他。
“您说得对,他们的确犯下过血债,这次举事也不是真心心向我党,而是迫不得已,但事情要看两面,与其把这些伪军逼到死角不得不与我们为敌,不如让他们调转枪口去打日本人,既能减少我们的伤亡,也能加速沈阳的解放,减轻沈阳几十万老百姓的人身财产损失,为我们更好地接收这座大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地,我们共产党可以放下一些仇恨,有了他们的例子在前,日后再要策反别的地方的伪军是不是更加容易一些?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
黄显声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劝说,亲自写信给于、廖二人,向他们详细阐述了我党的战场起义政策,鼓励他们倒戈相向,为奉天的解决建立功勋,也是为自己的罪行赎罪。
他的亲身劝说加上我党过往良好的信誉,最主要的还是形势的紧迫,让原本只是试探之举的接触行为,渐渐变成一项可以认真考虑的出路,两人都认为,与其最后落到不讲道理的老毛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