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310

新华社早期的记者华山、仓夷、冯森龄,美国记者艾格尼丝 史沫特莱、爱泼斯坦、哈里森 福尔曼、冈瑟 斯坦因、夏南汉、普金科,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弗雷达 阿特丽、田伯烈,瑞士记者瓦尔特 博斯哈德,德国记者汉斯 希伯……

这些人的关注点并在她的身份上,而是她采取的方法。

“这是拍纪录片吗?很奇妙的构图,天哪,这是彩色的取景框,真想看到成片,一定很震撼。”

“这就是成片,你们在镜头里看到什么,最后显示的就是什么,当然会做一些后期处理,剪片或是修图什么的,不过我一般不这么干,原汁原味的最有保存价值。”

39年,彩色胶片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并这些记者还是很有见识的,虽然形状有些怪异,但是一眼就猜到了那个大机器是用来干什么的。

他们注意到,徐丽英在工作的时候,并不需要用一个小本子记下,采访工作通过话筒直接传到画面上,一位工作人员甚至现场将这些素材配上字幕,以便让听不懂当地口音的观众理解。

“这是tv,华夏已经在制作电视节目了吗?”

从美国来到华夏战场的合众社记者哈里森 福尔曼想起世界博览会上的未来科技,电视走入家庭,人人通过一个方形的小盒子收看到动感的画面,而不仅仅是广播,但是这种科技还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就连美国都不曾普及,华夏人应该听都没听过吧。

“no,电视已经过时了,我们在制作网络节目,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需要用海量的新闻来填补,现场的采访不用任何修改就能被所有人看到,谁能抢到第一手独家,就能成为时代的宠儿。”

编辑师一边工作,一边向他们普及真正的未来科技,本来打算去云岭采访新四军,因为皖南事变的提前发生而未能成行的史沫特莱诧异道。

“这一切在哪里可以看到?延安吗。”

“是的,延安,华夏的未来在那里。”

这些老外大都有过好几年的华夏生活经历,多少懂一些汉话,就算不懂,延安两个字的发音还是很清晰的,史沫特莱不相信。

“我在那里呆了好几个月,“清贫”是华夏共产党的标志,怎么可能出现你说的未来科技?”

“女士,共产党人的清贫,是为了华夏的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先进”才应该是它的标志,我的建议是,你可以再去延安看一看,与几个月前相比,它有什么变化。”

史沫特莱把他的话与其他老外分享,众人一听之下议论纷纷,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全新的新闻采集模式,他们只会认为这是个笑话,现在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哎哟,我们的大记者来了啊。”

一口四川话的邓政委从设在城里的联合指挥部走出来,看到年轻版的邓政委,徐丽英停下了自己的工作,恍惚看到对方朝自己走过来,亲切地伸出手。

“早就接到通知,说你们要来,没想到,人还没看到,已经在工作了,欢迎啊,小同志。”

“邓政委。”

两人握了一下手,邓政委又与向仲华带来的中外记者团一一打过招呼,记者们问得最多的还是战事过程,他干脆就站在街头,向他们宣布。

“大家看到了,我们已经消灭了这股日军,根据目前点算出来的数目,一共击毙日军4万7千多人,伤俘3万9千2百多人,缴获嘛,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因为很多部队直接用于作战了,我们会督促他们统计以后上报,日军第1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中将的尸体已经得到确认,这说明这个第1 军哪,成建制地被我们消灭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他标志着日本侵略者在关内的力量已经荡然无存,华北全部国土都被我军收复。”

“邓先生,我是英国共同社记者弗雷达 阿特丽,请问,贵军下一步的方向是哪里?”

“相信这也是诸位的疑问吧,我可以清楚地告诉大家,接下来,我们将进军东北,与我党东北人民解放军和苏联远东军一起,解放东北,消灭盘踞在我国国土上的每一个日军。”

“邓先生,我是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瓦尔特 博斯哈德,我曾经去过延安,拍下过那里的一切,现在有人告诉我,延安与之前不一样了,你能说说,怎么个不一样法吗?”

“喔,这个问题,恐怕我回答不了,因为你们是记者,应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不应该只听别人的描述啊,如果想知道,不妨自己去看一看嘛。”

徐丽英和他的团体忙不迭地将镜头对准他们,这是一个小型的现

不想错过《海南1939》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