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加工,去壳增白形成最初成品,他们将这些成品白梗米发售给各地的米店,到达最终的零售终端,供市民购买。
层层加价之下,上海的米价在抗战之前,一直受到洋米的倾销,稳定保持在每石(一石合78公斤)10到15元之间,1937年813之后,米价爆涨到每石40元,单位都是法币。1
随着战争的进行,南市和闸北相继沦陷,米市关闭米行停业,又兼之法币的贬值,米价节节攀升,到了1938年底已经超过了80元,1939年5月份日军连遭败绩,从关内战场撤退之前在占领地进行了残酷的搜刮,上海米价一下子突破百元大关,达到了106元,此后每个月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到了我党解放上海的当天,米价已经达到史无前例的180元之多!
而在奸商的操纵下,短短的五天时间,上海米价就突破了300,高达340元一石,几乎翻了一倍。
在平均工资只有30块的地方,一公斤大米竟然要四块半,一家两口全部工作,也养不活全家老小,这就是上海粮食市场的现状。
对此,新生的我党政权给出的对策是平抑粮价与推行新币同步进行。
凭人民币购买的米价是一石20元人民币,按人民币与法币的兑换比值1比2,相当于每石白梗米40元法币,只有当前市场价的8分之一不到,消息一出全市沸腾。
“哎哟,共产党怕不是活菩萨吧,这么搞他们岂不是要亏死?”
“人家有条件的咧,凭户口登记簿,一家一口一次只能买3斤啦,人家不傻的,让你们抢购了自己不吃卖给米贩子赚差价啊。”
“那也有办法啊,南市买了再去闸北买,谁知道我买了几次?”
“哼,就你聪明,人家是送货上门,就在弄堂口卖,你是哪个弄堂住的,就在哪里买,别处不认的,13点。”
叶飞的第三师一万五千多名战士以班为单位,加上20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再加上军管会经济工作处下属的近百名干部,组成了这次兑换工作的班底,他们分成一千多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了战士、警察、工作人员,带上武器押送着米面粮油等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再加上新版人民币按照各自负责的区域在各个弄堂的路口设置兑换点,反正收缴的敌产足够多,找个合适的铺面还是不难的,就算找不到,临时搭个蓬子好了。
拿枪卖粮食,成了上海一大景观,引得朱惺公等中外记者的蜂拥而至,争相一睹这百年不遇的奇观。
“上海市民们,大家好,我们是军管委经济工作处的管理人员,这次为大家带来的是来自苏北的白梗米,与你们习惯的口味一致,如果喜欢面粉的,我们也准备了来自山东的小麦粉,质量杠杠地,童叟无欺,公平交易,绝不短斤少两。”
类似的宣传早就深入人心,市民们半信半疑地围拢过来,在打开的米袋、面粉袋、油桶前驻足查看,为首的几个还上手试了试。
“真得是苏北大米喔。”
“这面粉也磨得好细的,是上等品。”
“豆油好香的,货真价实。”
确定了质量,市民们马上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最为敏感的价格上来。
“20块一石,真的假的?”
“搞搞清楚啦,是20块新币一石。”
“新币啥样子?”
于是,市民们看到镶在玻璃镜框里的新版人民币,精美的图案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你们连军票也收?”
“难怪前几天有人低价收军票,还好我没卖,那些黑心商人,肯定早就知道共产党会兑换军票。”
“人家明明很早就宣布了好伐,你们自己不信,我也没卖,这位长官,我这些军票,可以换多少这个新人民币呀。”
工作人员接过他递来的一撂皱巴巴的票子,仔细清点了一下。
“你这里有日本军票总计117元6角2分,按四比一的兑换比例,可以得到29块4毛人民币,需要换一点零票吗?”
“29块4啊,是不是我可以换一石大米?”
“根据我们的售价,你可以买到一石大米,还可以买一些别的东西,食盐要伐,一斤一包足秤的,白糖在这里,也是一斤一包的,草纸还有没有,要不要来几斤,好细的来。”
虽然只带来了不多的品种,但都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比起市价低得多,质量又好,看到那个家伙用一堆废纸换了货真价实的大米白面,人群一下子就炸了。
“我去取军票,给我排个位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