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多情,我去上课了,你.......小心点啦。"
何阿大满不在乎地转身就走,临走还不忘拎起那些东西,一溜烟儿就不见了。
彭刚的笑容慢慢淡去,他的手指间赫然夹着几根头发,上面的毛囊清晰可见。
第八百九十七章 国家审判(七)
新中国即将公开审判汉奸、战犯的消息随着电传遍全世界,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一个政权以国家的名义对成百上千的特定人群提起诉讼,彻底清算旧政权的罪恶,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一个受侵略的国家对侵略者提起战争罪责,尤其是,新中国将日本天皇做为战犯名单的第一人,直接将一国元首放到审判席上,这是开了世界战争史和法律史的先河。
对比一下,同为红色政权的苏联,当初干掉前沙皇一家人,可没有那么多事儿,一战结束,各国该要领土的要领土,该赔偿的赔偿,也没有说要把人家的领袖送上法庭,因此,新中国的这一举措,便显得那样不平常。
"号外号外,陈独秀先生现身上海滩,实名上诉最高法院,欲为其子讨公道,全文《我的控诉》刊登于本报头版头条,印数有限、先到先得,手快有手脚无啊。"
"郑重声明,本报为陈独秀先生《我的控诉》一文独家首发报纸,名作雄文一览为快,请认准《沪江评论》。"
"市民朋友们注意了,朱惺公大记者独家采访前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先生,全篇刊于《大美晚报》社会版,想看一个老父亲对黑暗统治的控诉,想看一位学问大家对反动政府的犀利评判,尽在本报,专注民生,直击热点,《大美晚报》,业界良心啊!哎哎哎,别抢别抢,都有的。"
......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电台也因为收音机的价格难以普及之时,纸媒就是最大的传播媒介,看得懂的读得津津有味,不识字的也没关系,街道定期举办的读报会,会向市民讲解社会热点新闻,从开国大典的盛况到政协会议的内容,从普法到金融体制改革,甭管懂不懂,茶余饭后议论一番,是所有市民的爱好,侬要是啥都不懂,都不好出去岗的啊。
陈独秀说到做到,回去后马上撰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我的控诉》,他亲自去了浙江北路的上海市特别法庭,递交自己的诉状,同时早有机灵的记者守候在此,经过他的同意,将诉状原文的刊登权买下,这是公告以来,特别法庭收到的第一份民间自诉状,起诉人又有着相当的社会名气,一下子成为新闻热点,在上海滩引爆开来。
"现在市民都在热议,共产党要向国民党算总帐,"杀蒋"之声越来越大,特别是陈先生的文章见报之后,里面关于延年、乔年两同志生平、受刑和牺牲的描写,读来让人愤慨不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学者也纷纷撰文表示呼应,各大学校的学生甚至打算上街游行,呼吁政府严惩战犯,以谢国人。"
雷经天与海南法务团的同志开会商议,基本上每隔上几天就会碰上头,双方的合作越来越默契,相互之间有学习也有影响,可以说都是受益非浅。
陈木林说道:"舆论影响司法判断的事情很正常,我们既不应该盲从,也不应该盲目抵制,总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要做出来的判决经得起考验,最后的司法解释能够服众,也就对得起组织上的重托了。"
雷经天点点头:"是这个道理,执法者最忌人云亦云,群众的呼声可以为参考,但不能做依据,我们还是要首重证据,量刑也有要依据,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只有看到时候庭审的结果,不能预设立场,否则就失去了做为法官的客观性。"
周子光也同意他们的观点:"我看陈独秀先生的这个举动还是很有意义的,他的社会影响大,有个带头人,会引起群起效仿,让人民群众站出来,控诉国党的反动统治,比我们自说自话更具有说服力。"
这倒是的,就在陈独秀的起诉书送达后不久,特别法庭的接待处便从冷清变得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人前来咨询或是直接递状纸,这个时候,我党也不会计较格式之类的问题,凡是有意向的群众,都会为他们联系律师,公诉人史良本身就是大律师,对此一点也不陌生。
"最近这些天,我们一直在为正式开庭做资料收集,有了群众自诉这个渠道,可以补充大量的真实案例,这是非常有用的补充,他表明我们的控诉不光是一个政党对另一个政党的清算,而是全体国民对于一个反动政权的控诉,意义重大。"
"对,公审大会,一定要突出群众性,而避免变成报私仇,群众的热情现在已经被点燃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