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驻海南记者站首席记者严峻主持了这次直播活动。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现在是12月26日早上10点20分,天空万里无云,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我们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向大家报道,我们注意到,已经组装成型的火箭正被拖车送到发射架,隔得有点远,不过还是能清楚地看到箭体上红色的“长征”二字,这是新华夏第一枚运载火箭,被命号为“长征一号”。”
严峻拿起资料照本宣科地普及道:“它是三级液体助推火箭,最大载荷506公斤,今天将把三百公斤左右的“天眼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好,我们看到火箭已经在发射架上竖起来,在此之前,它已经经过了地面试车等多种试验,今天就是正式发射的日子。”
地面总控室里,杨树铭很有经验地指挥各部门完成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利用固定管道向燃料舱注入燃料,加满之后,火箭的总重量将达到80多吨,全长近三十米,在发射架上,工作人员对它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测试,各个子系统反应正常,杨树铭看了一眼大屏幕正上方显示的时间,当时针指向正中心位置时,开始倒计时。
“10、9、8、7、6......2、1、点火!”
大概6秒钟,平静的发射架底部突然冒出一阵白烟,红色的火光乍然亮起,低温液氧煤油在发动室里作用后剧烈燃烧,产生出巨大的推力,在数千名观众的注视下,将80多吨重的箭体缓缓托起,带着长长的尾焰飞向天空。
“它飞起来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点火升空,我们看到,整个飞行姿势十分平衡,速度在逐渐增大,有如离弦之箭,一头扎向太空,大概100秒左右火箭飞出大气层,我们已经看不到了,150秒左右外部的助推器完成了它的使命,与主体分离,开始由主体自身动力继续飞行, 在经历了全新的一二级箭体分离过程后,长征一号继续奔向太空,就到了大气层之外,因为空气阻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位于火箭头顶部位的整流罩,就结束了它的使命,大概是210秒的时候,整个罩分离了,此时,火箭飞行的所有任务,都集中在了最后的火箭的二级,别看它体格不大,但它的工作时间却是最长的,在接下来400秒左右的时间里,长征一号火箭能否携带航天器准确入轨,就看它的了。”
整个过程时间并不长,人们对着晴朗的天空翘首以盼,哪怕此时什么也看不到。
大概600秒的时候,严峻的声音重新响起:“指挥中心传来消息,卫星和火箭进行分离,“长征一号”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的轨道,卫星目前工作正常,地面刚刚接收到了它发回来的第一张高清照片,我们将刊登在明日一早的各大报纸上。”
他兴奋地宣布:“新华夏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我们胜利了!”
“哇呜!”
所有人兴奋地高声欢呼,把手上的帽子、书本扔向上空,海南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第九百四十三章 共产党万岁
“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外太空飞行器,他标志着人类迈向太空时代,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银河,我们来了!”
海中高中部的教室里,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白先梁和全班学生一起收看了“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的现场直播,当主持人宣布发射成功的时候,所有人爆发出一阵欢呼,只有他们三人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电视上的画面不吭声。
“你们怎么不高兴哪?是不是傻了。”
白先梁以为他们不明白其中的意义,解释道:“这是人类第一次发射地球以外的飞行器啊,咱们抢了首发,未来的航天史上必将写下浓抹重彩的一笔......”
不等他说完,梁思礼站起身,高举双臂,忘情高呼:“祖国万岁!”
邓稼先和朱光亚也站起身,与他一同高呼:“新华夏万岁!”
“共产党万岁!”
全班40多个人包括班主任看着他们三个人在那里又哭又笑,这些人见识过共和国无数次的卫星,嫦娥、天宫之类的载人飞行都经历过了,作为新华夏的首次发射,高兴归高兴,却没有太多的感慨,仿佛一切理所当然。
却不曾想过,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从日寇的铁蹄下解放的国家,对于世界先进科技的渴望。
白先梁这一辈的孩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在现实中大喊,“共产党万岁”,在他们的那个时代,就连官方喉舌的新闻联播都不会这么说了,几乎让他们忘记了,我们的党是个什么样子。
什么时候,我们不敢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