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26章

甲车只能停在营地里,简陋的营地被皑皑白雪完全覆盖,屋外滴水成冰,气温在零下30度左右,屋子里没有暖气更没有空调,不过有墙体的遮挡,有人类的活动,总算好一些。

这几个月,他们一个排30多号人建起了一排宿舍、学习室、配电房,敷设了管道,平整了土地,甚至还搞了一个小小的温室大棚,为的就是今天。

这些由石头、黄泥、木头垒起来的墙体,好歹在大风雪中经受了考验,否则,他们只能躲在装甲车里,被大雪埋起来了。

zb39履带式装甲运输车有着卓越的越野性能,其爬坡度达到了近70度,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其装备的yc6mk车用柴油机加装了增压系统,油路也专门针对高原地区做了改进,动力十分强劲,因此才能一路开过来,制约他们的只有机械故障和油料供应,车辆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补给,甚至包括一套离线光伏供电系统。

这是海南专门为边境哨所研制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mppt光伏模块、整流模块、监控模块、电池板、电池组、逆变器、馈流箱、光伏支架等部分,大部分系统整合在了一个铁皮箱子里,只要做好连接就能使用。

雪一停,于是马上带领战士们用力推开房门,外面的大雪已经到了膝盖位置,房子都埋了一小截,他们必须要把光伏系统设置好,有电才有生活下去的办法。

几个战士架起铝合金梯子,把太阳能电池板和支架运到屋顶,于是已经和张虎等人把屋顶的积雪清扫了一遍,留出一块空地来。

忙了小半天,总算把设备安装好,于是打开开关,“滴”的一声,信号指示灯亮起来,说明电池板开始运作,这一带的光线还是比较充足的,开上一天可以把电池组基本上充满,用上一个晚上没有问题,主要就是给温室大棚提供光源,其次是制氧机,最后是烧水。

当然,一般他们还是用的自热军粮,屋子里堆了200箱1万多包这种军粮,足够他们用上小半年,省一点还能坚持更长时间,做完这一切,于是和战士吃了一顿不知道是早饭还是中饭,然后开始了一天最重要的工作。

巡逻。

哨所离巡逻点只有十里远,不过路不好走,他们穿好防水皮靴、高分子材料制成的防寒服、再套上一件大衣,除了单纯满足保暖需求外,考虑到边防高原地区特殊的作战环境,新型边防巡逻被装应用了大量新技术。保暖作训服使用国内最新研制的高强聚酰胺纤维,采用双包双嵌纺纱技术,实现轻质与高强度的统一;轻便防寒保暖作训大衣通过双层配套式结构设计和羽绒、絮片复合材料的应用,在提高保暖效果的同时减轻了总重量。

不光如此,为了防止雪盲症,每个执行巡逻的战士还配发了变色镜,他们的装备在国内首屈一指,就连海南的正规部队也比不上。

“出发。”

于是将一枝上了膛的56半背到肩上,当先走出哨所,这里就是阿里地区的塞图拉哨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左宗棠治疆时期,多少年过去了,守卫这里的从清兵到北洋兵再到国军,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来,现在轮到了华夏人民共和国的戍边卫士。

他们要去的地方叫“神仙湾”,海拔达到了5380米,人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都相当于背着一块30公斤重的石头。

“乖乖,这个高原反应原来是这样的,人就像踩在棉花堆里,咋样都提不上力气,刚来的时候,走两步就喘不上气,要是没有那个制氧机,不知道多少战士得倒下。”

张虎至今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进藏前于是就和他们说过了这里的凶险,不过当时没有体验,也不会觉得什么,上了4000米之后,反应越来越明显,他们花了整整三个月盖房子,30多个汉子啊,只能轮流来,每个人干上个把钟头就要休息,而接下来,他们的任务是把哨所盖到“神仙湾”,张虎看着高处的山顶,啧啧嘴。

于是不想告诉他们,当年国家第一代哨所卫士,是如何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守在那里的,就是和平年代,对于他们来说,伤亡也是寻常事,他们没有履带式越野车,没有高分子保暖服,没有制氧机,没有光伏供电系统,一到封山期就要饿上肚子,多少战士就这样牺牲在哨位上,他们九死而不悔,只为了祖国的边疆不受侵犯。

一团是“老红军团”,走得最远也最为凶险,团部设在阿里地区的首府嘎达克,连部靠前一点,排再靠前一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向前推,饶是已经准备充份,依然有大量战士因为各种原因倒下,于是的排也减员了5人,半个班没了,他不得不将仅有的人手合理分配,以便完成巡逻和建设任务。

不想错过《海南1939》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