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那么轻松的活,包头钢铁基地落户绥远省,这个偏远小城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批批的先行者先后到来,有工程建设者,也有钢铁专家,前期规划就搞了一年,因为路修不通,设备运不起来,什么建设都是白搭。
到了1941年年初,国际形势突变,华美由暗战变成明战,国家对外贸易受阻,原本用于沿海钢铁产业的资源,全部要往内地倾斜,驻归绥负责归包铁路建设的铁道兵第3师发现,军委一下子把第1、7、11师三个铁道兵调到了绥远,第1师是老部队,第7和第11师都是新组建的,不过也是原来的野战军,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在绥远打响。
以包头钢铁基地为龙头,四通八达的铁路线是建设的重点,包头到归绥,包头到榆林,绥远到乌兰巴托,这条华苏交通大动脉从两国签署同盟条约之前就开始规划了,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一些路段也随之开工,为了加快进度,我党请来了苏联铁路施工队伍,他们有着丰富的高原严寒地区施工经验,蒙古高原这一段以国际招标的方式确定了由他们承包,借此契机,将原来的标准轨改为俄制宽轨,也是由这条铁路线首开先河。
“师长,你怎么来了?”
铁道兵第3师第8团团长李万华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抗战时期担任第129师386旅工兵连长,解放战争时期升营长,呼应国家号召调到铁道兵,先是修建了神延铁路,又打报告参与重点工程包绥线的建设,如今升上了团长,年龄只有24岁。
“不光是我,董主席也来了。”
李万华果然看到,孙兰峰身后的男子,可不正是绥远省政府副主席、包头军管会主任董其武吗。
董其武本来是想带兵的,可傅作义当了第22军军长,把绥远省主席的位子给空出来,为了稳定刚刚起义的该省,需要一个镇得住场子的人,于是董其武只能转业到了地方,把这一摊子事挑起来,好在国家在包头规划“一五”重点工程,大西北唯一的超大型煤铁联合体,全省掀起了大干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他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许多,干劲立马就上来了,见天地往工地跑,为什么,这里干得热火朝天,让人高兴啊。
“董主席。”
“好小子,这是你们团的工地?”
董其武左右看了看,全团三千多人人人头戴工程帽,手拿铁锄正在挖地基,每个人负责半米长,三千人就是一千五百米,全师上万人就是五千米,要求一天完成土方量,第二天安装枕木,第三天到新的地段,继续这个循环,包头到归绥的铁路线总长186公里,由铁道兵第3、第7两师承建,一个从归绥往包头修,一个从包头往归绥修,路线都是一早就勘测好的,既然是两个师一起修,自然会有竞争,对此指挥部也是乐见其成的,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一部分,谁还没个荣誉感呢,铁道兵也是部队,啥也不服就是干呗。
做为地方政府的领导,董其武在建设指挥部里挂了个副总指挥的职务,甭管什么职务,他的级别摆在那里,孙兰峰陪着他挨个工地转,所见所听都是一样的情况。
“咱们师里也在搞竞赛,几个团憋着劲呢,恨不得一天不睡觉,今天你领先,明天我一定追回来,你就放心吧,进度只会快不会拖。”
“那也要注意工程质量,这是铁路,翻了车上头找我我找你。”
“哪能呢,有工程师天天拿着尺子量呢,咱就是想偷懒都没那技术。”
孙兰峰说了一句,转了个弯:“老董啊,你说说,共产党有啥魔法呢,让老百姓真是死心塌地拥护啊,人人自带干粮不要钱地白干活,一干就是一整天不带歇的,国家建设关他们啥事呢?”
董其武笑道:“是啊,关他们啥事呢,咱们和美国人打仗,输赢还不一定呢,人人捐款捐物,倾家荡产支援前线,这才是我们的国家呀。”
董其武也好,孙兰峰也好,都是从军阀的队伍里一步步走上来的,根本想不到会有今天,在他们的心目中,部队是私人的,百姓是自私自利的,抗战好歹有个大义的名份,美国人在哪?
只怕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但是这是国家的战争,党组织一声号召,他们马上响应,除了土改的因素,共产党让他们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建设自己的家,可不得下死力?谁还会斤斤计较?
董其武并不只是来视察工程进度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全国支援包头钢铁工业建设的决定,即将有大批劳动者到来,因为现在正值春耕农忙之时,当地的百姓要先放牧、种田,而且绥远省虽然面积不小,人口却不多,劳动力比较匮乏,冬天还好一点,一开春人手就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