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这次行动的前奏曲。
许锡钦他们一直在搜罗原马共的零散力量,不管是华人、马来人还是印度人,只要是有志于推翻殖民者统治的,都会被团结起来,当然,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问题,摆脱殖民统治之后的马来亚,将如何组成新的国家。
由于马共失去统一领导,分散的党员先后接受我党的领导,在战后的分配问题上,我党也将拿到更多的话语权,当然,以民族自决为前提进行的独立解放运动,是共产国际一向的行动纲领,对此我党也继承了这一思想。
结果就是,占据马来亚全部人口40%(1941年英属马来亚殖民地包括新加坡华人总数为165万,马来亚全部人口为412万左右。)的华人,也理应分得国土面积的四成,甚至更多,都是合乎国际准则的。
这一决定,赢得了广大中下层华人的欢迎,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财富,这样的分配方案,意味着他们在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之后,可以活得比当前更好,没有这样的希望,谁肯跟你干?
反过来说,利益必将受损的上层华人的反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与实际利益相比,同宗同源之类的种族关系根本不值一提,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双方更是水火不容的死敌。
“婆罗洲加新加坡,华人可以只要这两部分,其余国土由你们商量来办,或者等到独立之后,全民公投。”
听到许锡钦的话,马来籍共产党干部瓦希 安华(wahi annuar)和印度籍共产党员古拉帕夏(s.a. ganapathy)都没有什么异议,如果是这个划分方案,华人其实是吃亏的,因为马来亚的精华地区都在马来半岛,虽然从面积上,婆罗洲部分加上新加坡,正好占全部土地面积的4成,但经济方面就差得有点远了,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婆罗洲那边最大的矿产是石油。
实际上,选择西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相对来说,这一片的人口因素比较单一,宗教问题也要小一些,不像马来半岛,光是印度教和伊教之争就足够让人头大了,这个麻烦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比较好。
华共在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依然给予他们相对的公平选择,马上赢得了各方的赞赏,这是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不管怎么样,赶走殖民者,取得独立是当务之急,剩下的事情,就算有什么矛盾,也可以在共产国际这个框架内通过磋商来解决,上海会议给了各国共产党一个良好的印象,华夏共产党人并没有大家长的作风,而是着力于和平解决纠纷,一次谈不拢就谈两次好了,只要不动手,万事都可以商量,他们当然更喜欢这样的做事风格。
大框架确定之后,细节就无关紧要了,双方开始进入通力合作阶段,比起华人,英国人更喜欢当地的土人,就连征召殖民地部队,也主要在他们当中招募,马来师、印度师一个接一个,就是无视人口总数4成的华人,这是一种何等的戒备态度?
实际上,海峡殖民地总督府对于辖区内的华人,一直就是保持着警惕状态,华人在抗战中的空间团结,让殖民者心惊不已,他们之所以允许大量华工来到这里,除了劳动力的缺乏,还有一点就是鸦片战争以来,华夏人给英国人一个很刻板的印象。
愚昧、顺从和勤劳。
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劳工群体,他们可以在极低的报酬与食物下,超负荷地劳动,而不会有什么抱怨,如果你稍微对他们好一点,哪怕只是口头上的关怀,这些华工就会为你工作到死!
换句话说,这是一群不需要强制的奴隶。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极为抱群,各种同乡会为组织的纽带,把这些华工结成了一个比较紧密的团体,他们当中的华商大佬就是这个群体的代言人,经常会向殖民当局提出各种要求,让总督怀珊不胜其烦。
一盘散沙的华工是他们最乐意接受的人群,而一个整体的华人团体,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人群,因此,就在这样的矛盾当中,迎来了1941年。
“有消息表明,华人可能会闹事。”
殖民地政府情报事务助理拜伦少校的报告,让所有人一惊。
“有确切证据吗?”
“消息来自于几个心向我大英的华人富商,他们大都属于第2或是第3代华人,在殖民地经历了完整的英式教育,对我们比较认同,他们的下一代受教育的程度更高,或许会进入伦敦的名校就读,因此,在利益上我们是一致的,没有人希望这里被共产党统治,我倾向于相信他们的话。”
怀珊烦恼不已,他一直担心这里的华人会出乱子,因为他们的人口比例太多了,两国宣战之后,他不得不花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