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打到大唐的国土上来,这是输得起的仗,没有理由怕,没有理由不打。
最重要的是不可能不打,这根本就没有退路可言。一山难容二虎,如果高句丽像薛延陀、回纥那般弱小,那暂时可以不予理会。
高句丽之于中原,就好比是迦太基之于罗马、满清之于明朝,是个极为强大的隐患,他有实力也有潜力。
他的强大令中原王朝寝食难安,这根钉子是必须要拔的,区别就是什么时候拔、由谁来拔。
李世民一句话说出口,长孙无忌沉默了很久,东征的意义不需要多讲,他比谁都清楚。
他以为李世民是急于求成才想要不计代价的尽早东征,没想到李世民是为了给李泰铺路。
“陛下,国事不该掺杂私情,既然你明知民心厌战,何不多缓几年?再说你又怎么知道,惠褒打仗一定不行呢?”
长孙无忌手抚着地图,眼看着地图,说道:“你只知战之罪由你来担,难道就不知,战之功也被你揽入怀中了么?”
李世民当然知道李泰身上一丁点战功也没有,更知道李泰需要有战功,但是东征这事真的不能拖到让李泰去打。
李世民考虑的是打赢了的话,大唐也会因此一战而衰落不少,李泰只要发展经济、与民休养就可以搏得一代贤主的美名。
打不赢的话,李泰若是就此罢战,那就是在修正父亲的过错,会赢得更大的民心,李泰若是继续东征,那就是继承父志,也能搏得一代贤主的美名。
东征不是一时意气,李世民是经过前思后想、左算右虑之后才下的决心,打与不打这已经不在商讨的范围之内了。
为了给儿子留下一个更好的局面,他豁出去拼了,拼上一生胜多而败少的战绩、拼上以舟水喻君民的盛誉、拼上因好大喜功而穷兵黩武的恶名。
李世民微眯着眼睛,脸上没什么表情的看着地图上高句丽的位置,许久才慢慢的吐出一句:“且倾老壮力,不遗后世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