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此时的豫州已经属于这个战乱时代最繁华安定的一个地方了。
在稳定的环境之下,无数活不下去的百姓进入豫州寻找生路,同时他们也让豫州一点点繁华起来。
有需要的地方就会出现商人。大量的商人也从中豫州巨大的人口量看到了商机。
各种商品源源不断的进入豫州,获得财富的同时,也更愿意在豫州建立商铺,招收人手。
纳的税收,官府又可以安排更多的建筑工程,招收更多的难民,拿到工钱的难民又可以找商人购买所需的生活用品。
若没有难民加入了豫州不可能发展的如此之快,可若没有豫州,那些难民可能在饥饿逃难中死去。
而李安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勤劳淳朴百姓就让原本荒芜的地方变得繁荣了起来。
李安下定决心下一步让幽州也变成这样的地方,甚至更加繁华。然后一步一步的拿掉那些巨人身上的腐肉毒瘤,让这个巨人真正的觉醒。
而豫州的大多数工匠都愿意跟随李安前去豫州,李安对于这点倒不意外。
这个时代的工匠地位并不高,甚至没有农民受重视,而李安进入豫州之后极其重视工匠。
不仅给他们分了土地,而且进入官府的制造局,每月还有工钱可以拿,变成吃皇粮的,身份地位也随之高涨。
不像以前官府用工,直接强行征召他们,没有工钱不说,粮食还要自带。
他们可不想离开李安,虽然豫州有田地,但这些工匠并不傻,一年所得的粮食,他们半年的工钱就可以抵回来,而且李安也承诺去幽州也会给他们分地。
更关键的是身份地位的变化,他们以前基本上都被官府征召过,那简直就是当畜口在用。
而在李安手下明显能感觉到身份地位的变化,这才是让他们愿意跟随李安最主要的原因。
而李安也不会嫌工匠多,只要有一技之长,只要你愿意跟随去幽州来者不拒,其中不乏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裁缝。
已经运去了两批工匠了,大概有6000人,加上从士族那里得到的8000工匠,后续还会送三批过去。
李安准备在幽州造一个更大的兵工厂,流水线的生产各种秦弩兵器铠甲。
这个时代的工匠手艺人的技术没得说,李安所提出的要求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但是太慢了,一个熟练的工匠一个月才只能做3把秦弩。
李安可是准备大规模装备秦弩,操作简单,射得远,威力强,虽然射速会比一般的硬弓手慢上一倍。
可持续性输出和超远射程和威力,足以弥补这一点不足,只要保护周到,他们就是战争利器。
就连曹操拿到李安所贡献的秦弩图纸之后,也想过大规模装备军队。可看到它的造价之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李安觉得弓箭手培养太慢,而且在战场之上射上几支之箭之后,臂力就后续无力了,远不如弩弓手持续火力输出。
所以李安需要大量各式各样的工匠,满足自己对幽州兵工厂的建设。
李安也趁着豫州财政还在自己掌控之中,向豫州商人下了不少订单,运送矿石原木……一些生产武器的原材料运往幽州。
一道一道的命令,看着毛介心里在滴血。
李安可不管那么多,只要不影响豫州正常的环境和百姓的生活,豫州可以利用的资源,他都要。
可以说此时不管是沿着渤海沿海岸的水路,还是青州的陆路,都是车水马龙。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商人,早已在路上的必经之处,布置了简易的饭馆和旅店。
至于一些想趁火打劫的人,李安派去维护道路通畅的张辽会教他们如何做人。
在李安紧密的安排之下,不管是物资的运送,还是人口的迁移都非常顺利。
徐庶和事先前去的官员也开始安排,对到达的人口进行分配各县,建造村子房屋安排田地。
至于一些不太愿意和汉人为邻居的异族村落,想要组织抵抗,直接被高顺和李典等人强行镇压了下来。
代郡和广阳,可是有不少异族村落,大多数以前都是一些乌丸人,鲜卑人,大多数都已经生活了两代三代人了。
他们说自己是乌丸人,你根本就看不出来。穿着汉人的衣物,说着和汉人一样的话,也和汉人一样靠田地生活。
李安也知道三郡现在的情况,对于那些异族,也不想实施什么善待柔怀政策。
既然在汉人的地盘,耕着汉家的地,那就得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