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军队刚离开江夏的时候,李安也收到了于禁送过来的情报。
本来是下令让于禁骚扰庐江郡,是吸引东吴的注意力,减缓庐江兵力的聚集速度。
于禁收到命令之后,也的确是按照这种命令执行的,趁着庐江郡兵力没有完全集结,多路出兵骚扰攻打。
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还拿下了庐江郡北面三个县城,一度威胁到庐江治所六安 。
但很快就受到了东吴的反击,已经聚集完成的9万大军直扑于禁所占领的县城,让于禁不得不放弃前期的战果撤回双方交界成德县。
此时的双方在两界交界之处成德县,互相对持,各有胜负。
东吴并不想在自己的领地上开战,如此做派很显然是想拒敌于庐江郡之外。
“又要开战,又不想战火烧到自己的地盘,哪有这么好的事?”
李安猜测这肯定是东吴内部多方商议之后,最后才下的决策。
可在如此局势之下,死守庐江郡是不明智的选择,最好的方法是依靠强大的水军隔江防守。
李安不相信周瑜这种聪明人看不出来庐江很难防守,可他们还是这么做的,甚至是一步不让 。
“文远该你出马了,我带着曼成他们去成德再会会周瑜,以报当初的偷袭之仇。”
李安把手中的情报文书给了一旁的张辽。
张辽接过之后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瞬间领悟了李安的意思,他也知道庐江郡地势平坦,非常适合骑兵奔袭。
而此时周瑜的大军都调去边界抵抗于禁去了,对于张辽所带领的骑兵来说,庐江郡除了一些河流阻碍之外,就像后花园一般。
“大人放心交给我了。”
张辽毫不犹豫地应承了下来,虽然知道当初周瑜攻打幽州退兵的内幕,可对于周瑜的举动还是有点不爽。
大军很快就分开了,张辽和吕琦玲带领4万骑兵向南而去,而李安李典等继续向西赶去支援于禁。
李安并不认为周瑜能守住庐江郡,曹军的优势比起东吴来说,在放弃地利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实力上的碾压。
当李安大军进入扬州的时候,再次收到了于禁的文书,与其说是一封文书,还不如说是一封请罪书。
周瑜大军组成合围之势,迫使于禁下令放弃了成德,撤回了寿春县。
也就是说前期所有的战果都没有了,反倒丢了成德。
李安也并没有在意,只要于禁不惨败,保证大军完整,自己就依然有着绝对的优势。
至于成德这种县城,丢了就丢了,只要寿春这种坚城不丢就好了,不然李安也不好和曹操交差。
李安直接回信安抚,告诉于禁不得出城作战,严加防守即可,大军不日就会归来。
李安也知道于禁的才能不如周瑜,但周瑜想轻松的拿下他也是不可能的,加上有寿春城。
如果于禁这么短时间把寿春城给丢了,那就应当自刎谢罪于三军,不然就算回去曹操估计也不会再用他了。
而此时的寿春境内,都是被收割后的荒芜景象,村庄也都空置了下来,百姓都被迁到了后方。
“都督,江夏那边已经传了消息,关羽惨败,曹军即将回师,我军太过深入的话,恐怕……”
周瑜看着一旁脸色有些担忧的吕蒙,他也很清楚吕蒙的意思,敌人有大量的骑兵,而自己这方水军有优势。
现在大军远离江河,选择适合骑兵作战的战场,非常不智。
“子明放心,如此地利我自然明白,大军不会在此久留。”
周瑜眼神中充斥着坚定,深处却有一丝疲惫与无奈。
这次他作为主帅,带领东吴所有能战的士兵,除了领兵打仗之外,中间夹杂的政治权力的争斗,让他无比的疲惫。
周瑜也提出过放弃庐江郡,依靠长江防守,待打退曹军之后再夺回庐江,反攻扬州,可这遭到了孙权和一些老臣的强力反对。
周瑜自然也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若不放下一定的利益,失去的可能会更多,但很显然他并没有说服众人,只能用自己的办法来做了。
在周瑜带领着大军围攻了寿春两天之后,损失了大概5000人,就带领着大军撤回了成德。
在李安带领的4万大军回到寿春之后,只能看到城墙上面的痕迹,说明这儿发生过一场惨烈的战争。
而且于禁给自己的最新情报也很有意思,周瑜放弃了当初反攻下来的三个县城,而是退回了治所六安县,坚壁清野严加防守。
也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