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按照这封奏折去办吧。”
曹植看着从尚书台前来的司马懿,直接确定的说道。
“如果这样两三年过后,国库的税收会大幅度减小。”
司马懿低着头语气认真的说道。
“司马中书,你说的我知道,按着命令去办就可以了。”
曹植看着眼前这个劝诫自己的中书令,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不仅是他做事不偏不倚,而且在自己刚上位的时候带头支持自己。
“你放心,我必然会让大魏比以前的大汉更加强大。”
“是陛下……”
司马懿也没有接着劝说,而是恭敬的退了下去。
司马懿离开之后,曹植也陷入了沉思,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新政的确可以给国家带来大规模的收入。
可是他现在需要世家的支持,而这些妥协只是为了让自己皇位更加稳固,能真正的快速接管魏国,不会出现其他不一样的声音。
曹植也并不认为没有这些政策,自己就不能做到秦皇汉武那种真正的盛世,百年前也没有这种新政,可依然存在盛世。
而且废除这些政策所获得的利润是巨大的,放宽了限制田地的政策,富裕的商人和世家开始大量地购买田地。
极短的时间之内,朝廷获得了大量的金钱,用来组建军队,增加地方官员的俸禄,稳固自己的地位。
并且再次减少百姓粮食税收,已获得了更高的民间名望。
多管齐下之下,现在没有人再质疑曹植继位的公正性。
对于曹植来说这些是非常划算的,仅仅只是废掉了一种以前没有的政策,就让自己的皇位彻底稳固下来。
这一点也让曹植非常自得,认为自己在这种突发情况下,快速稳定了大魏,并不比父兄要差。
现在唯一让他有些不满的就是太尉李安,居然不愿意奉召回来,还在没有自己的命令之下讨伐辽东。
虽然李安已经让杨修带来书信说明原委,哪怕朝廷大臣武将大多都认为没什么问题,毕竟曹丕派他去镇守边疆还没多久。
可曹植心中依然非常不满,他总感觉李安是看不上他,不肯承认他的位置,所以才找借口推脱。
哪怕他前不久送来了辽东的捷报,和公孙恭的人头,加上大量的战利品。
曹植也只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口头嘉奖了一番,并没有任何后续实质奖赏,反而又派出使者请去北平想招他回来。
这也让很多大臣武将都有一丝猜测,李安回来可能会被处死或者囚禁。
可两个月后使者带回来的却是李安的又一封手书,表示扶余高句丽趁着幽州进攻辽东的时候发生叛乱。
10万大军大举进攻辽东,而西方的鲜卑人也蠢蠢欲动,希望曹植再派一些将士前来幽州,助他防守边境。
气得当天晚上曹植在宫内大发雷霆,摔了不少东西,恨不得直接宣布幽州叛乱,起兵攻打拿下李安。
可冷静下来之后又打消了这个心思,从逃回来的韩猛口中已经得知幽州的军事力量。
知道若是真正撕破脸,没有20万军队恐怕难以收回幽州。
而且李安不管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若是没有理由直接派兵攻打幽州,也会对自己的名声和地位有影响。
曹植也只能忍住内心强烈的不满,又给李安发出了一封口头嘉奖的诏书,还告诉他大魏现在也没有多余的兵力调动,让他自行解决,谨慎防守。
这种关系非常像当初汉末汉灵帝,在黄巾之乱之后,对于各地武装的掌控,听召不听宣,但又保持着表面的君臣关系。
相比曹植上位的这段时间拼命的拉拢手中的权利,李安却在法正到来两个月之后,基本上就当了甩手掌柜。
幽州大多数事物都是有法正来处理,提供解决方案,而李安所做的就是打个勾,交给下面的人去实施。
法正却乐在其中,越了解幽州心中就越是惊讶,简直比天府之国的益州还要富裕,还有快捷稳定的政治体系,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而现在这个庞大的体系,自己却站在高层有参与决策的权利,这简直就是法正梦寐以求的生活。
这段时间基本上都呆在官府,想要快速吃透这些不一样的政治稳定住脚跟,以防止徐庶回来之后自己跟不上节奏,被甩在后面。
李安也发现法正有点官迷的性格,不过做事却非常有效率,思想也非常新颖,甚至能给自己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也让自己从这繁杂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