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坚守,无关乎利益与生死,只系于心中那片赤诚的家国情怀,让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而武杨让,正是这样一位心怀大义的人。他有着卓越的才能和坚定的信念,需要平江远这样的人物,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以大义相劝,以真情触动,助其思想升华,描绘出理想的宏伟蓝图,引领他走向更高的境界。
“此话有理,但具体该如何实施呢?”平江远追问道。
“甚是简单。既然没有契机,那我们便创造契机。”颜推答道,“现今,最好的办法便是置其于危境,而后解其危难;置百姓于困苦,而后救民于水火;置城池于凋敝,而后复其繁荣;置国家于动荡,而后解国之困局……”
颜推言辞急切,滔滔不绝,话语中带着一丝焦灼。
不料,话说到一半,颜推的声音突然戛然而止,好似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硬生生截断,空气中徒留一片突兀的寂静,令平江远心头一紧。
而平江远向来行事果断,雷厉风行。他右手轻轻抬起,在空中不紧不慢地摆动几下,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散发着不容置疑的王者威严,举手投足间尽显掌控乾坤、决定生死的气势。紧接着,他不住摇头,沉声道:“此计虽妙,但若如此行事,我便有负帝国万千黎民,心中实在于心不忍啊!”
颜推望着平江远的举动,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平江远的内心正经历着激烈的天人交战,纠结与挣扎如同困兽般难以解脱。
面对如此艰难的抉择,其心中的痛苦、矛盾与挣扎可想而知。
于是,颜推言辞恳切地劝说道:“殿下宅心仁厚,实令末将钦佩至极。但若再这般犹豫不决,必将导致海上战况愈发胶着激烈。到那时,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啊!”
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唯有以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的手段,速战速决,早日平息这场海上动乱,才是护佑百姓的良策。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更何况,升平帝国欲开疆拓土,壮大国威,而普通百姓则渴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此时此刻,唯有一举结束这场海域争夺的惨烈鏖战,方为上策——
若能如此,说不定还能顺势将平江远的声望推向巅峰,使其名震四海,功高望重,成为万民敬仰的英雄。
相反,一旦错失良机,他极有可能沦为升平帝国的千古罪人,遭人唾弃,遗臭万年。他的名字将成为历史的耻辱,被人们永远铭记。
这番话犹若一颗重磅巨石,重重地砸在平江远的心头,令他心头一颤。他沉默良久,眼神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隐有千军万马在其眼眸中奔腾厮杀,风云变幻。
诚如颜推所言,举国之战,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而导致战事恶化,自己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被千夫所指,百姓也将陷入更深的苦难深渊,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那将是何等凄惨的景象!
许久过后,平江远深吸一口气,悠悠叹出。这一叹,便将心中所有的纠结与迟疑一并驱散而出,“罢了,事已至此,就依你所言去办吧!”
他终究还是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既然不能再踌躇不前,那就索性做得干脆利落,一不做二不休,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也绝不退缩!”
颜推闻言,心中大喜,赶忙满脸感激地说道:“殿下英明神武,果敢决断!只要我等王师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必能战胜来敌,守护帝国的和平与繁荣,保我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平江远心里清楚,即将到来的,必将是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恶战。他将置身于刀山火海之中,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处处都是生死考验。
同样,为了帝国的百姓,为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别无选择,唯有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哪怕拼上自己的性命,也要为百姓杀出一条血路。
恰在此时,武杨让复命归来。
只见他面色凝重,三步并作两步,匆匆向平江远禀报:“殿下,属下已将诸事部署完毕。为保殿下安危,还望您即刻移驾战船。”
转移战船,意在迷惑敌手,使其难以捉摸,隐匿自身目标,以便在海战中神出鬼没,灵活应变,关键时刻迅速转移,保存实力。
这是兵家常用的策略。
这一次,平江远并未像往常那样提出异议,而是一脸肃穆,道:“武帅心思缜密,虑事周全,本殿自当依言行事。不过,此役危机四伏,凶险万分,本殿特令你切勿贸然涉险。若遇强敌,当以保命为重,切不可逞匹夫之勇。”
须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武杨让先是微微一怔,不过面色并未有太大变化。片刻后,他拱手作揖,神色肃穆地应道:“明白,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