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兼并,自古以来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明朝通过摊丁入亩,改税制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但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土地兼并的问题依然存在。地主,有功名的士绅是其中的主力。哪怕朝廷提高了对于地主的收税比例,也无法改变这个问题。其中一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产量的提升。以前一亩地收获一两百斤的粮食都算是好的。现在四五百斤是常态,风调雨顺,田地伺候的好了,一亩地收获六七百斤也是可以的,最好能到八百斤。这是水稻、小麦的产量,玉米、红薯、土豆这些粗粮不算。若是按照以前的产量,一亩地按照一半的比例收税,最后下来能剩个一百斤左右,赚的少了,地主们自然会有顾虑,兼并土地的意愿也就没那么强烈了。但按照现在的粮食产量,就算还是按照一半的比例收税,那剩下的也比以前一亩地的产量还多。别看税交的多了,但对他们并没什么影响。甚至赚的更多了,他们兼并土地的意愿自然强烈。这么看的话,杨轩几十年来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培育粮种,提高粮食产量,好像不是什么好事。但事情不能这么看。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粮食是国家富裕的最直观体现。粮食产量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就提高了。哪怕针对普通百姓的田税降低了,可收上来的粮食却变多了。百姓的手中也能攒下不少的粮食,改善生活质量。如果下到民间走一走,就会发现,现在的百姓过的比洪武朝,永乐朝要好。换句话说,这就是生产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好处。杨轩转过身,从墙上的暗格之中拿出了一封情报。这是锦衣卫交上来的,记录了清丈田亩期间所发现的事情。清丈田亩一早就开始了,但这不是一件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而且杨轩还叮嘱了,不要让他们为了交差而糊弄,要仔细仔细再仔细。所以,进度其实并不快,但同样的,暗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锦衣卫报上来的就是关于土地兼并方面的。随着时间越来越长,大明有功名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有着免税的特权,选择往他们名下挂靠土地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仅仅是河/南一省,就有许多土地收不上税来,问就是老爷们的,免税。照这么下去,再过个几十年,朝廷还能收上来税吗?虽然粮食产量提升了,国家一片欣欣向荣,可最后钱没有进到国库之中,那进了谁的腰包呢?拥有免税特权的官绅阶层。到时候朝廷缺钱了,要么打百姓的主意,要么打商人的主意。可人口会越来越多的,那时候拥有自耕田的百姓还能有多少?天下的田税几乎都会压在他们的身上。民间一片怨声载道!杨轩一想到那时候大明有粮食,可百姓却饿着肚子,骨瘦如柴,卖儿卖女等景象,就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幼年时的那些经历。“不能这样下去了,官绅阶层免税的特权必须收回!”杨轩心中下定决心。 同时,对于没有免税特权却依然不择手段兼并土地的小地主,大地主,予以坚决的打击。尽管杨轩心中清楚,遏制兼并土地的最优解就是土地国有化,可他心中也清楚,在这个时代,想要强行将土地国有化,这是不可能的。新朝的王莽已经用亲身经历告诉了后人这么做的后果。在杨轩看来,或许只有等到帝制结束,待天下大同时,才能彻底落实土地国有化。他现在只能通过迂回的手段,以皇庄的名义进行国有化。但这并不足以将天下所有的土地都国有化了。想要遏制土地兼并,还需要其他办法。按照持有土地的规模,提高税收比例,直到种地彻底成为一个亏本的买卖,同时对地方地主豪强进行严厉打击。对于拥有自耕田的小农,也要降低他们身上的负担,尽可能的避免他们卖田卖地。还有就是律法方面,也要跟上。这一刻,杨轩脑海中的想法很多,他坐了下来,拿出纸张,将脑海中的想法全都写了下来。期间有人要来汇报事情,但杨轩都没有见,让他们在外面等着,直到杨轩写满了十几张纸之后,才停了下来。接着,他又检查了一遍写下的内容。这上面,不仅有遏制土地兼并方面的想法,还有接下来对于军队,吏治等方面的想法。并且,杨轩还根据轻重缓急,标出了先后顺序。做完这些,他将这些纸张都收了起来,存放于暗格之中。随后,才召见外面等候多时的官员。首先就是去锦衣卫和东厂打探情况的官员。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