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元年,镇国公杨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军国大权集于一人之身,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权势愈发庞大。
成化二年,指使百官逼宫,晋封摄政王,权势直达巅峰。在其摄政把持朝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之政策,后世将这一段时间的政策称之为“成化新政”。也正是因为“成化新政”,严重损害了官僚士绅阶级的利益,有明一朝,对于杨轩的评价,多为负面。后世史学界,对于杨轩的评价也同样是毁誉参半,有人评价他是真正为国为民之人,也有人评价他残暴不仁。——节选自《摄政王杨轩》……杨轩从不否认他不是一个好人,用文人们的话说,此人泥腿子出身,毫无人品可言,下限极低。其手上沾染的无辜鲜血,数不胜数。可类似的话,没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拳头大就是硬道理。孔家族老明知道杨轩是要道德绑架他们孔家,可又不得不接受。否则孔家上下,鸡犬不留。孔家族老从没有怀疑过杨轩的决心,从以往杨轩所作出的事情来看,此人极为残暴,做事不考虑后果,与其作对,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次日的朝会上,衍圣公孔弘绪当堂宣读了杨轩交给他的奏疏,代表孔家表明了支持朝廷推行新政的态度。摄政王杨轩对于孔家识大体的态度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并下令,将这份奏疏明发天下,号召天下学子和读书人都应该好好和孔家学习。除此之外,杨轩还命令翰林院写小作文对于孔家的行为进行夸赞,将其高高捧起。不出意外,这份奏疏在明发天下之后,在民间掀起了巨大的反响。不少读书人开始认真思考起来,新政就真的像传言说的那么可怕吗?难道这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限制地主士绅兼并土地,官绅一体纳粮,提高国家财政收入。看似百姓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可却极大的维护了百姓的利益。朝廷出台政策严厉打击土地兼并,地主士绅就不敢随便吞并小农百姓的土地,这么看的话,就会发现,新政其实和小农百姓是息息相关的。不少寒门学子都是有过体会的,家境贫寒,一家人缩衣节食,只凭借几亩薄田的产出供养读书,但凡遇到点困难,就不得不卖地。若是有了功名,还可以为家里减轻负担,可若是没有考上功名,日子只会越过越艰难。可以说,孔家带头支持朝廷的新政,极大的减轻了朝廷推行新政的阻碍。…公事房,孔家族老和衍圣公再次求见。他们已经在京师待了好些天了。想问问杨轩,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去。见到二人,杨轩露出笑容:“孔家不愧是圣人之后,此番凭借衍圣公的名头,新政的推行倒是顺利了不少。”听到这话,孔家族老心中在滴血,可在杨轩的面前,他又偏偏得表现出孔家支持朝廷新政的态度来。因为眼前这人是真的不讲规矩,他是真的会杀人的。因为这几天,曲阜那边又传来消息,有嫡系族人被判刑斩首了。他知道,这是杨轩的警告,警告他们暗地里不要做什么小动作。不然,刀子随时都会落下来。 没办法,把柄就在杨轩的手上,更何况,大明最精锐的将士就在曲阜呢。惹怒杨轩的代价孔家承受不起。哪怕最后有人帮他们孔家平反,将杨轩写在史书上遗臭万年,可那个时候,孔家已经被灭了,平反又有什么用呢?“新政利国利民,孔家作为圣人之后,自当支持!”孔家族老说道。“呵呵~”杨轩笑呵呵出声。“你能这样想,本王很欣慰!”“不知二位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如果只是表达对新政的支持的话,本王已经看到了。”杨轩继续道。“实不相瞒,小人和衍圣公是来告辞的。”“我等来到京师已经有些时日了,曲阜那边不能没有人主持大局,再加上衍圣公年纪尚小,有些想家了。”“所以特来和王爷告辞!”孔家族老说道。虽说杨轩并没有限制他们离开京师,但他们可不敢不经过杨轩的同意就离开京师。谁知道他会不会拿这件事做文章。“嗯,思乡情切,可以理解!”杨轩轻轻颔首。见此,孔家族老心中松了口气,看杨轩这态度,他们可以离开京师了。但紧接着,他就又听杨轩开口:“方才你说衍圣公年纪尚幼。”“本王倒是想起了一件事。”“衍圣公这个年纪,正是重视学业的年纪,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曲阜,就没有离开过家乡几次。”“这怎么行?孔圣人他老人家还周游列国呢!”“古人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