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中,率先看完纲要的李东阳抬头看向朱厚照。*幻^想,姬! ¨已_发^布¨最!新~章~节`
“不知陛下,此纲要是出于何人之手?”
“其远见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自然是出自朕之手,难道朕的笔迹李阁老不认识吗?”朱厚照闻言,有些不悦地说道。
这厮不愧是老朱家的人,不要脸的劲儿和他祖宗一模一样。
真就是拿来主义!
“陛下恕罪!”李东阳道。
“无妨,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朱厚照摆摆手,很是大度的说道。
对于李东阳这些老家伙,朱厚照心中并不怎么喜欢,但同时他也清楚,这些人的能力。
作为皇帝,是不能凭个人喜好任用或不用某个臣子的。
一切都要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这个道理,朱厚照也是明白的。
当然,他终究还是一个少年,若是被气的上头的话,是不会管那么多的。
“谢陛下!”李东阳拱手谢恩,继续道:
“陛下,依臣以见,此纲要于江山社稷而言,有益之处颇多。”
纲要中首先就写了对民间进行一场大摸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举了例子说明。′r`a?x~s_w_.¢c!o-m,
且不说火炉子对于百姓的好处,还有太阳灶也是好处多多。
太阳灶也是杨轩在民间游历期间所发现的,它主要是用碎了的镜子所组成的,其形状就像一口大锅,将镜子碎片固定在上面,用来反射太阳光,不仅可以用来烧水,还可以用来烹饪食物。
好处非常多。
对于百姓而言,太阳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节省燃料开支。
大明得到玻璃技术已经有百年左右的时间了,玻璃镜子也出现了差不多的时间。
玻璃本就是易碎品,这期间碎掉的不知道有多少。
绝大多数都扔了,没有想着再利用。
最先做出太阳灶的人杨轩没有打听到,但在山/西、陕/西杨轩却见到了不下几十次太阳灶。
主要是在太/原城、西/安城等达官贵人聚集较多的城市周边。
因为这些地方的消费水平高,用得起玻璃镜子的人也多,同时因为意外而碎掉被扔掉的镜子也多。
于是这些碎掉的镜子就被人捡回家做成了太阳灶。
北方日照时间长,降雨量低,植被少,太阳灶的出现极大的减轻了百姓的生活负担。+新?完,本*神`站¢ *追`最′新!章-节^
纲要中的例子不止火炉子和太阳灶,还有其他的,这都是杨轩见到的。
朱厚照都将这些写了下来。
最后,朱厚照还在纲要中写了,从《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朝廷从没有关注过民间出现了多少好东西。
这一次对民间的大摸底是刻不容缓的。
再次强调了大摸底的必要性。
“看来李阁老也并非是迂腐不堪之辈。”朱厚照调笑了一句李东阳,接着又继续道:“正因如此,朕才会召尔等前来商议。”
“刘阁老,谢阁老,纲要你们也看完了,都说说自己的意见!”
“陛下思虑周全,臣等没什么要说的。”谢迁说道。
重点朱厚照已经写了出来,谢迁确实没什么要补充的。
“哎,谢阁老,话不能这么说。”
“常言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朕这份纲要只是一个框架,其中的细节还需要你们补充。”
“咱们这么多人,肯定能发现不足之处的。”朱厚照谦虚道。
同时心中也更加想要让杨轩到自己身边帮自己了。
杨轩虽然只是说了一个框架,但却让李东阳等人都挑不出毛病。
这岂不是说,他的能力已经不输这些老臣了?
朱厚照心中很是可惜,如此大才,守着一个小小的医馆,实在是天大的浪费。
朝堂才是他的舞台啊!
朱厚照心中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要让老杨帮自己。
听着朱厚照的话,众人纷纷开口,提出了一些小小的建议。
当然,这些建议都是框架之内的补充。
见此情形,朱厚照也明白了,这些人已经同意了大摸底的事情。
毕竟,他都已经抬出自己的父皇了。
而且纲要中,也没有损害他们这个阶层的利益。
再说了,大摸底还算政绩,对他们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