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战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胜利,反而遭到了失败。_看·书_君· ?免`费′阅`读`
由于天降大雨,辽东军的火器失效,其次,祖承训不熟悉倭军战法,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游击将军史儒战死,一日之内,败退过大定江。
朝方急派人前往九连城,希望杨绍勋总兵能命令祖承训暂时留守在高丽境内,但祖承训撤退过速,已经渡过江回到了大明境内。
战后祖承训在战报里总结了此战失利的原因。
首先,粮草不急,朝方没有提供足够的粮草供军队食用。
其次,情报有误,根据朝方方面的情报,平\/\/壤只有一千多的倭军驻扎,但交战后,倭军却出现了上万人。
再者,指挥混乱。
朝方一直希望明军能由他们的将领指挥,并压迫明军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出兵。
祖承训也对朝方缺乏信赖,因为和明军一同去收复平\/\/攘的还有五百朝军,结果刚交战时,四百人就已经溃逃了,剩下的一百名朝军则与对方交谈起来。
拜托,这可是在打仗啊!
这样的队友,能赢就怪了。
还有,谁能帮忙解释一下,出现在倭军中的明军装备是怎么回事?
还好数量不多,不然祖承训都没信心跑回来。_h.u?a′n¨x`i!a¢n¢g/j`i!.+c~o^m+
尽管,倭军手中的明军装备属于落后产品,但再落后也是能杀死人的。
祖承训心中极为不忿,他们在前线打生打死,结果倒好,后面有人倒卖军火资敌。
消息传到京师后,此战的主导权转移到了朝廷的手中。
朝廷也意识到,这队友太坑了,所以决定自己来。
高丽半岛决定着大明东北的安全,高丽半岛失陷,东北就危险了,这才是朝廷决定出兵的主要原因。
只是朝廷实在没有想到,队友实在是太坑了。
但现在,朝廷调兵需要时间,调集粮草也需要时间,所以只能想办法争取时间。
于是,大明派人前去与倭军谈判,实为拖延时间集结大军调集粮草。
同时派出先锋,只是因为粮草问题,先锋军只能驻扎在辽东境内。
据记载,先锋军为六千人,至于总兵力,号称十万,实则只有七万人。
夸大兵力本来就是常用手段,并不奇怪。
同年九月,宁\/\/夏之乱平息,十月,朝廷命李如松为总兵官,负责对倭军的战争。-d_q~s?x.s`.`c`o!m!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李如松率军与倭军交战于平\/\/壤,取得平\/\/壤大捷,以阵亡七百九十人的代价,给倭军造成了九千余人的损失。
平\/\/攘大捷后,李如松为缓解后勤危机,决决定乘胜追击速战速决。
同年春,播州土司杨应龙与明廷发生第一次冲突,最终以明廷战败而告终。
此战令朝廷大受震撼,也使朝廷的态度转变。
恰在此时有大臣主张招抚杨应龙,而杨应龙也担心招来朝廷大军来犯,于是见好就收,积极认错。
朝廷见杨应龙认错态度积极,又有人从中说和,最终只是做了处罚,并没有杀他。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高丽半岛战况陷入僵持,恰逢瘟疫爆发,粮草难以为继,倭军为保全仅剩的战果,决定派遣使臣向明廷议和。
七月,朝廷宣诏退兵。
因为现在的大明正是多事之秋,连番大战,消耗巨大,而且也已经帮朝方收复了一半的领土,明廷也打算见好就收。
时间来到万历二十五年正月,倭军再次发动了对高丽半岛的入侵战争。
刚好去年杨应龙因为不满朝廷的处罚结果,加上次子在京师当人质的时候死去,恼羞成怒,公然起兵反叛。
明廷陷入了两线作战,不过,明廷的主要兵力都在高丽半岛上,西南兵力不足,这也就使得杨应龙更加肆无忌惮。
而在这次征倭战争中,有一男一女两名年轻将领率领麾下白杆军表现相当亮眼。
男的叫马千乘,女的叫秦良玉。
万历二十六年八月,丰臣秀吉死,倭国方面隐瞒丰臣秀吉死亡的消息,开始撤军,明朝联军乘胜追击。
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这场明廷援朝征倭战争持续了七年时间才结束,耗资巨大。
虽然援朝征倭战争结束,但还有一个杨应龙没有解决。
现在朝廷可以抽出手来收拾杨应龙了。
万历二十七年,抚贵州巡抚江东之首先发难,命都司杨国柱、指挥李廷栋率三千人马围剿杨应龙,杨应龙派杨朝栋、杨兆龙及何汉良等在飞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