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二离开后,李漓站在书房的窗前,目光落在远处灯火隐约的城市上空。他的思绪却已飘回了内府,心头不由自主地涌上一丝忧虑:古勒苏姆刚刚生产,身体尚未恢复,若要经历撤离路途的颠沛流离,她真的能承受得住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他沉思时,蓓赫纳兹轻声提醒道:“艾赛德,已经到了习武的时间了。”
李漓点了点头,收起满腹的思虑,转身和蓓赫纳兹一同走出摄政府,准备前往城外的树林。在这片紧张与不安笼罩的城市中,他深知个人的意志与实力尤为重要。
两人缓缓地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城中那片繁忙热闹的景象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他们眼前。尽管战火的硝烟已经弥漫至国境之内,战事可谓一触即发、迫在眉睫,但这似乎并未影响到都城内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泉香小馆和红椒酒馆依旧是人来人往、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得令人咂舌。远远望去,小馆门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然而,在这片繁华喧嚣之中,一群群流浪者和难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衣衫褴褛,身上的衣物早已破旧不堪,仿佛历经了无数风雨的洗礼;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与无助。这些可怜人伸着干瘦如柴的双手,向着那些衣着光鲜亮丽、出入于小馆的富人们苦苦哀求、低声下气地乞讨着。但换来的,往往只是那些富人冷漠而又不屑的目光,甚至还有些人的脸上流露出厌恶之情,仿佛这些流浪者和难民是瘟疫一般,避之唯恐不及。
就在此时,李漓的目光被一顶雕饰精美的轿子吸引。轿子的帘幕微微掀开,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安托利亚的苏丹库泰布,他慵懒地倚在轿内,神情间透着几分散漫,正被侍从抬着,从泉香小馆前往不远处的红椒酒馆。
李漓嘴角扬起一抹淡笑,迈步上前,随口打了个招呼:“苏丹大人,好兴致呀!”
库泰布闻声转头,见是李漓,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随即换上一抹苦涩的笑容。他抬起手,指尖轻轻敲击着轿内的扶手,半是调侃,半是自嘲地说道:“得过且过吧!这天下还能撑几天,我这个苏丹也不清楚还能当多久。摄政大人,要不一起来?我请客,咱们喝一杯,图个痛快!”
库泰布的话音虽轻,却掩不住话语中的悲观与无奈。李漓听出了那隐隐的失落与茫然,库泰布显然已经对安托利亚苏丹国的未来不抱太多希望。
李漓微微摇头,笑容中带着一丝无奈:“你尽兴吧,苏丹大人!我还得去城外巡视防务,可没时间享受这份悠闲。”
说罢,李漓轻轻挥了挥手,继续向前走去。两人擦肩而过,库泰布靠在轿内,看着李漓的背影,目光中闪过一抹若有若无的复杂情绪,但很快,他又收回了视线,重新将帘幕放下。
转过一条狭窄的街巷,李漓的目光被一抹熟悉的身影吸引——苏麦雅正带着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缓缓走来。这些孩子显然长期饱受饥饿和流浪之苦,个个瘦骨嶙峋,衣物破旧,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带着一丝胆怯与希望,仿佛抓住了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李漓停下脚步,目光落在这些孩子身上,神情逐渐凝重。他刚要开口,蓓赫纳兹已抢先一步问道:“真巧呀,苏麦雅,这些孩子怎么回事?你要带他们去哪儿?”
苏麦雅停下脚步,轻轻回头,目光柔和地扫过身后的孩子们,语气中透着一丝怜惜与坚定:“这些孩子是孤儿。原本他们在城中乞讨,勉强能活下去。可如今难民潮涌入,他们连原本栖身的屋檐都被夺走了,只能四处流浪,靠施舍度日。”
李漓的眉头微微蹙起,目光在孩子们瘦小的身影间徘徊,眉宇间的忧虑愈发深刻。他感到一种隐隐的愤怒与无力:这些孩子明明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却在战争的阴影中失去了家园。
苏麦雅似乎看出了他的情绪,轻叹一声,接着说道:“幸好,你的女奴哈达萨,在城里盘下了一座旅馆。她似乎并未急着赚钱,而是收容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包括这些孩子。我正打算带他们过去。”
“哈达萨?”李漓的目光微微一动,显然有些意外,随即转头看向蓓赫纳兹。
“是她。”蓓赫纳兹点了点头,语气中透着几分欣赏,“确实是个心地善良的姑娘。她做这些事没告诉任何人,却让许多无依无靠的人得到了庇护。”
李漓的神色缓和了几分,眼神中多了几分柔和与思索。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孩子瘦弱的身影上,语气坚定地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
苏麦雅点头微笑,欣然同意,带着孩子们在前面引路。一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