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如擂鼓。高耸的木架在夕光中投下斑驳阴影,宛如交错的肋骨,支撑着尚未成型的巨构。尘土飞扬,连阳光都显得皱折扭曲,牛车轱辘“吱呀”作响,木轮碾过碎石,节奏单调倔强。然而画面前景却静谧异常——艾修伫立在山坡下,身形挺拔,腰悬短刀,半边脸被斜阳映照。他面容沉静,目光锐利如刃,正注视着一个路过的行人。那人低头弯腰,双手微颤,神情惶惑,仿佛下一刻便会跪倒。他的影子被拉长,与牛车重叠,如同压在现实与梦魇之间的一道折痕。艾修嘴角浮现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凌厉、讥诮,仿佛万物尽在掌控。画风质朴粗粝,线条厚重,充满中世纪画师特有的工匠精神。与其说这是一幅侦查绘图,不如说它凝固了一个纪实时刻,将权力、恐惧与劳动交织成一页沉默的叙述。
“这就是你掌握的证据?”李漓挑眉,嘲讽的弧度浅浅地荡在唇角。
“当然不止这些!”艾修一脸得意,从桌下“唰”地抽出一叠厚重的画纸,猛地摊在桌面,“大人请看——不只是军事设施!连那座被毁掉的耶路撒冷圣殿山顶的阿克萨天方寺都画了,还有……这些,都是她笔下的‘天方教徒’!”艾修手指翻飞,像翻阅某种神圣或禁忌的篇章。
李漓沉默着接过画纸,翻阅动作如检视一页页流血的记忆。画中,是黄昏时分的雅法码头:海风卷动船帆,卸货的船工弯腰劳作,远处港湾泊着苏尔家的武装商船,天边晚霞翻涌,海鸥低鸣盘旋。另一幅是残破的耶路撒冷圣保罗门,几名石匠攀在裂缝间,用铁锤修补城垣,石屑飞溅如雨。下一副是被战火熏黑的天方寺,圆顶塌去半边,焦灼的梁架裸露在一片灰蒙天穹下,仿佛整座建筑在无声哀鸣。再一幅,街巷深处,几位天方教徒低头缓行:老人拄杖、母亲抱子跪求食物,还有人在门前布置节庆的“假松树”,枝条微颤,却无一人驻足,亦无笑声。他们的眼中,只剩沉默、倦怠与隐忍。这些画非止写实。笔触沉稳,细节如纤,仿佛光影藏在墨线之间。它们诉说的不是战争,而是废墟中人如何低声活着,如圣战的余烬,在画纸上缓缓冷却。李漓垂眼不语,指尖轻压画页一角,仿佛纸下潜伏着更深的隐痛。
李漓低头翻看,眉间专注,仿佛透过墨痕窥见另一种真实。语气平和中带着一丝探询:“这些……都是你画的?”
“是的,是我画的。”阿涅赛语气冷静,眼神坦然,没有丝毫犹疑。
李漓点了点头,指腹在画纸边缘缓缓拂过,似乎能触到那一缕凝固于纸上的光影。他抬起头,望向她,语气略带一丝赞许:“你的画,每一幅都栩栩如生,仿佛那些人像随时会从纸上走出来。说说看——是哪家学院培养了你,竟有这等手艺?”
阿涅赛唇角微扬,笑意中透着几分狡黠,也藏着隐隐的骄傲。*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她轻轻摇头:“没有学院敢教我这些,他们怕沾染‘不敬’之名。”她微仰下巴,声音如托斯卡纳清晨的山风,温柔而有光:“我是跟佛罗伦萨街头的画匠学的。他们不教我画圣母圣子,而是教我如何看人、看阳光洒落破墙的光影,如何捕捉一瞬的神情,还有那些藏在巷口、埋在尘埃里的故事。”
李漓点了点头,将画纸小心卷起,递还给艾修,目光转向阿涅赛,语气微沉:“你画这些,是为了什么?尤其这张——画了艾修在盘查路人?你为什么要把这一幕画下来?”
阿涅赛缓缓吸了一口气,神情平静,眼神却清澈坚定:“今天,我只是路过,看见这位大人在工地前的大道上盘查路过的行人,那一幕极具张力与现实感——所以我把这个场景画了下来。至于你们所说的要塞……在我眼里,那不过是一堆工人在搬石头、搭架子,首到此刻他向我指出之前,我都还不知那里正在修筑要塞。”
阿涅赛顿了顿,语气微微一软,却毫无退缩之意:“总督大人,若我不画这些真实的光景,又该画什么?难道要学那些天方教徒,只画花鸟鱼虫、藤蔓花纹,或者一堆看不出头尾的抽象线条?还是要临摹十字教堂里的圣像画,一遍又一遍地描摹圣母怀抱圣子,旁边必得配两个胖墩墩的插着翅膀的男婴,一个标注‘加百列’,另一个标注‘米迦勒’?”
李漓听罢,语气缓了下来:“你这番话,倒也有几分道理。”旋即,李漓话锋一转,指着其中一张画,神色认真了些许:“不过,这幅画……你画得确实失实了。”
“失实?!”阿涅赛神情一震,几乎屏住了呼吸,“总督大人,请您具体指出来,我不接受平白无故的指控。这是欲加之罪了!我的画作素来本于眼见,以写实为信条,绝无杜撰之处,就连夸张笔法,我都是克制使用,从不轻率。”
“都死到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