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61章 文学世家,汝南应氏

如今的泰山郡太守应劭,出身汝南应氏的文学世家,其父应奉是东汉中后期的天才人物,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曾经在青年时期,应奉前去拜访一位官员,可是那名官员当时并不在家。

应奉回家的途中,见到了那位官员回家的马车,他没有前去阻拦打扰对方,而是驻足远远观望。

当时马车的车帘被风微微吹开一角,应奉看到了那位官员的半张脸,数十年后,当他们垂垂老矣之时,应奉再次见到那位官员,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从此以后,诞生出了著名的典故,半面之交。

当时的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经常聚众反叛,因为南方偏远,朝廷没人愿意前去武陵担任太守平定叛乱。

朝廷不得已之下,只能下诏求才,经公卿朝议,四府推荐,在汝南名声鹊起的应奉得到出任武陵太守的机会。

应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更为稳妥的安抚政策,结果闹事的蛮詹人或降或散,战乱很快平息下来。

武陵郡境内安定以后,应奉开始大兴学校,全面清除弊政,一时之间境内百姓与少数民族尽皆归心。

后来应奉因公事被免职后,新上任的武陵郡太守废弃了应奉许多有利于本地惠民的政策,导致武陵的蛮人再次作乱。

朝廷不得不再次启用被免职闲赋在家的应奉前去平定叛乱。

武陵蛮人知道应奉前来后,很快消停了下来,应奉立刻恢复了武陵郡之前的惠民政策。

朝廷以应奉此功升迁为司隶校尉,这是实权比重非常高的官职,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应奉任职期间,不避豪权,纠奸罚罪,以严厉执法著名。

自此开始,汝南应氏的名声传遍天下。

当时后宫朋、党之争很厉害。邓皇后死后,桓帝想立田贵人为皇后。

应奉认为田贵人出身低微,不宜超登后位,于是上书劝谏。

因为应奉在当时的名声如日中天,桓帝认为对方谏言有理,于是采纳应奉的建议,立豪门窦氏为皇后。

扶风窦氏再次成为了大汉外戚。

此时的外戚与宦官渐渐开始水火不容,主要原因还是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人,他们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为祸乡里,鱼肉百姓,聚敛上亿财富。

窦武虽然是外戚,却是以经术德行而闻名于世,为人清廉端正,看不起宦官的所作所为。

于是暗地里联合以太傅陈蕃为首的士族对宦官进行清除,却谋划泄露,兵败被杀。

外戚窦氏一脉倒台后,引发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应奉认为因为自己举荐窦氏为皇后,继而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窦氏与宦官的矛盾冲突,是自己的失职。

就以身体患病为由,辞去官职,返回故乡项城隐居,开启了著书立说的后半生。

应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以及《汉书后序》,为东汉末年文学创作的延续立下大功,同时开启了汝南应氏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

原本历史中的应劭,在担任泰山太守期间,青州三十万黄巾军拖家带口的涌入兖州泰山郡,应劭率领本地文武官员与郡内兵卒,连续与黄巾军作战,前后斩首数千级,擒获黄巾军老弱妇女家眷一万余人,缴获二千辆辎重车。

黄巾军面对易守难攻的泰山郡时,无法跨越境内多座名山,最终只能沿着海岸线北上冀州,从而成就了公孙瓒两万白马义从大破三十万黄巾军的壮举,公孙瓒也因此功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与弟弟曹德欲从琅琊郡返回兖州投奔曹操,曹操派遣时任泰山郡太守应劭率领军队在兖州与徐州的交界处迎接父亲与弟弟,并护送至东郡。

当时应劭率领的军队尚未抵达,徐州牧陶谦因为怨恨曹操多次进攻徐州,于是派遣麾下都尉张闿率领军队突然袭击曹嵩等人。

曹嵩误以为是应劭来迎,没有防备,结果被张闿等人杀害。

张闿害怕回去后被陶谦当作替死鬼,于是在抢夺曹嵩家产后,率领本部人马向南投靠了淮南的袁术。

应劭得知曹操父亲、弟弟被害的消息后,害怕曹操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而招来杀身之祸,于是弃官而去,向北渡过黄河,投靠了袁绍。

当时,东都洛阳被大火烧毁,西京长安被李傕、郭汜等人祸祸。

汉献帝跟随曹操迁都许昌后,旧的典章制度缺失,宫中档案稀少,应劭对此慨然叹息,收集整理所闻,著《汉书官礼仪故事》并送到汉献帝处。

不想错过《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