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89章 控弦之士二十万

存在千年的东胡一族,到了东汉末年已经非常弱小,被先后崛起的各个游牧民族不断欺压,他们也只能通过不断北迁,躲避灭族之危。本文搜:精武小说网 jwxs.org 免费阅读如今生活在蒙古高原东北角落,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外兴安岭地区。

即使如此,还是经常被其他族群、部落蚕食。

最近东胡部落西部的丁零部落联合东边的扶余国,攻打东胡部落,若非铁木真与他麾下的“四骏”与“四獒”挺身而出,东胡部落很可能就此消失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东胡一族的历史最早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殷商初期他们就生活在商王朝的东北方,位于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

春秋时期开始,他们不想一直困守于东北,开始觊觎华夏的中原之地,于是他们经常侵犯燕国边境,并派遣族人不断学习中原文化,东胡的实力开始处于上升期。

这个时期,燕国上谷至辽东一带,经常受到东胡的攻击,颇令历代燕国国君头疼。

战国时期,随着东胡这些年不断学习华夏文化,整体实力达到了东胡一族的鼎盛时期,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

他们的势力范围甚至扩大到了赵国边境。

燕、赵为了防止东胡人入侵,纷纷在边境修建长城以自保。

虽然这个时期是东胡部落的巅峰,然而华夏却是武德充沛,人人尚武的战国时代,他们多次被燕、赵击败。

在最后一次倾巢而出时,被“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击败后,远遁荒漠,之后被新兴的势力匈奴所取代。

秦汉之际,是匈奴统一草原的时代,东胡败于匈奴后,东胡部落联盟瓦解,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与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曾经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部分。

另外一部分东胡人只能不断北上,最后到达了蒙古高原的东北角落。

扶余国位于蒙古高原极东之地,西边就是日渐衰弱的东胡部落,南部与大汉王朝的玄菟郡以及高句丽接壤,东方是挹娄部落,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

扶余人的先祖原本居住在山东半岛,殷商末期,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分封天下。

原本居住于山东半岛上的百姓,被迫远离故乡,他们渡过渤海后,到达了辽东,散居在今鸭绿江上游和松花江上游一带。

东胡人崛起后,他们比邻而居,因为松嫩平原上有一种产食盐的树,而当地的百姓喜食树上的盐,故而东胡人将当地的百姓称之为扶余。

西汉初年,扶余人在当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与手工业为辅,其国殷富,人口近五十万人。

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扶余王遣使纳贡,光武帝厚待使者,声称愿与扶余国永为兄弟之邦。

自此开始,大汉的使命年年通于扶余国。

汉安帝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扶余国违背盟约,首次派兵进攻大汉的边疆。

扶余王亲自率领步骑八千人进攻汉四郡之一的乐浪郡,杀伤吏民,劫掠百姓粮食与富户金银。

没过多久,听闻大汉王朝准备出兵攻打扶余国,扶余王立刻认怂,派遣使者送上豪礼,请求归附。

自汉安帝开始,扶余国时而归附,时而反叛,掠夺辽东诸郡,令辽东的百姓非常头疼。

东汉末年时,扶余国达到其历史的巅峰,有军队八万人,西攻东胡,东压挹娄,南掠玄菟郡与辽东郡,称雄蒙古高原东北,不可一世。

乌孙国位于大汉王朝西北,其领土只有东北部分区域位于蒙古高原上,但是乌孙国却是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国家之一,是大汉王朝经西域进入中亚或是欧洲的必经之路。

乌孙国的西部与康居接壤,东南是西域长史府,北部是小国呼揭国。

东汉中期,罢西域都护府,十余年后,成立西域长史府。

长史行都护之职,治所在柳中城。

早在西汉初年,乌孙人与月氏人共同生活在祁连山附近,以游牧为主。

后来两大部落为了争夺领地,发生了战争。

乌孙部落战败,族长被杀,其子猎骄靡年幼,在族人的护送下,北逃至匈奴。

当时正是匈奴冒顿单于威震大漠之时,猎骄靡被匈奴冒顿单于抚养长大,后来在匈奴人的帮助下,击败月氏人,重新占领了故地,并向西攻下了伊犁河流域。

战败的月氏人南迁到了帕米尔高原附近,乌孙人在新任族长猎骄靡的带领下,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乌孙国。

因为猎骄靡从小由匈奴单于抚养长大,他们的立国亦是在匈奴人的帮助下完成,乌孙国从立国之日起,就成为了匈奴人的属国。

随着时间的流逝,匈奴人在大汉王朝的威压下,渐渐由盛转衰,而乌孙国因为伊犁河流域广袤的资源,变得日益强大起来,渐渐摆脱了匈奴人的控制,不再是对方的属

不想错过《三国:华夏名将突然降临》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