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无阻,将会让已方所有的兵马都能循水路攻入城中,不用再攻其他城门和城墙。
商议已定,桓谦即刻赶往西篱门外大营向桓玄等人禀报自已的想法。因为这个计划若无桓玄等人的批准是无法实行的。对岸攻击,需要大量的兵马配合。水门两侧河岸高耸,水军进攻颇有难度,且兵力不足。西篱门的兵马出动一部分往南增援,便可配合进攻水门北侧之敌。至于南侧的敌人,水军可自行解决。另外,此番进攻计划需要大量的炸药包炸毁水门下方的桥墩。火药这东西现在可是精贵之极的东西,刘裕的叛逃已经彻底断了火药的来源,而桓谦要一下子动用许多的炸药包,显然需要桓玄的批准。这种特殊的军用物资,可不是谁想调用便可调用的,用一些少一些,不可再得。桓玄皱着眉头听了桓谦的禀报,对这个计划他并没有反对的意见。桓玄有一点好,便是不会干涉领军将领的决策,绝不会指手画脚影响作战。对桓谦的计划,桓玄唯一犹豫的地方便是要动用上千斤的炸药包这件事。“军中火药极为有限,那些炸药本是用来进攻时炸毁城门障碍的。你要全部用在水门进攻之中,一旦不能奏效,则进攻西篱门炸毁城门的计划便也无法实施了。所以,我觉得还是留一些。那些炸药包威力巨大,或许几百斤便已足够了。不可孤注一掷。”桓谦做了解释:“水门坚固,又宽又高。下方石柱方圆丈许,辅以夯土。为了确保成功,自然是满载一船的炸药包进行爆破,连同水门城楼城墙一并炸毁,这样步骑兵也可进城。我只是想确保成功,不想留下后患。具体多少需要炸药,我也不知道。但总归是多多益善。”尽管如此,桓玄还是决定只许动用五百斤炸药包。这个数量也已经颇为庞大。之前攻城,动用百余斤炸药便可摧毁城门,五百斤当可建功。另外,命桓嗣调拨五千兵马从西篱门赶往南边的水门之北,参与进攻险水门以北的堤岸的守军。桓谦迅速集结物资和人马,布置好进攻的方略。黎明时分,进攻开始。建康西水门外的河堤是经过填埋和建造的。将此处河道改造的目的便是让西水门易守难攻。为了配合水门城墙城楼的打击,外侧南北河岸自然要做重大的改造。目前的水门两侧的堤坝,其实便是两堵伸出来的高高的城墙。从水门城墙上可以联通这两侧堤坝,兵马随意通行支援,其实便是城墙的一部分。这两道堤坝城墙的宽度和高度可非同小可。高四丈有余,比之建康外廓城墙还高了半丈。宽度更是达到十五丈,有着广阔的战斗空间。让长达百步的两道堤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高点打击阵地,必要时可允许一两千人在上方作战。两道堤坝一南一北,连同水门城墙城楼一起,形成一个凹字形,将水门前的百步距离的河道三面环绕,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打击格局。桓谦要攻这两侧的堤坝,也是为了打破这种被包围打击的格局。当然也是为了解决水下瓮城带来的危险,破坏瓮城的操控。但是,这显然是一次极为艰难的战斗,桓谦很快便明白了这一点。尽管他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战斗的惨烈所震惊。这些倒也罢了,冒着敌人的火力进攻也不是完全不可为只是。他迟迟不能下决定的原因是,他发现西水门不但防御的火力充足,而且建造了水上瓮城,严重限制了战船的进攻和支援。陆上的城池的瓮城见识的多了,倒也不足为奇。但水上瓮城还是很少见到。江陵东城水门便有水上瓮城的结构,所以桓谦倒也有些了解。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建康西水门有瓮城结构,可见这是司马道子在不久前才建造的,便是为了更好的守住水门。而且这西水门瓮城不是一道,而是三道。和陆上的瓮城不同,水上的瓮城并非高墙围城,那是在水面下方的设施,是对船只进出起到阻碍作用的一种手段。说白了,类似于在河道水下建造了人工的障碍物,但是能够人工控制沉浮升降的那种。具体来说,便是利用水的浮力对水瓮城墙体内部的水进行排空和灌入,以控制瓮城墙体的高度,形成水上和水下自由沉浮的效果。在作战之时,敌军船只若不知瓮城的存在冲到近处进行攻击的时候,守方会操控水瓮城的墙体浮上水面,将对方战船和后方战船隔绝,令对方战船无法行动,被困在瓮城之中,从而成为活靶子。再多的战船,一旦被隔绝了通道,便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冲进瓮城之中的战船被歼灭,根本无法增援。在昨日傍晚时分,桓谦站在船楼上用千里镜观察西水门外的河道格局的时候,他发现了隐没在水下的阴影。那是几道弧形的横跨水道下方长达五六十步的巨大弧形物体。桓谦断定那必是水下瓮城。在桓谦看来,这是此次进攻水门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