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威力方面,50毫米迫击炮全面占优。
它可是底座、支架和瞄具样样都有,完全不像八九式掷弹筒那样需要凭借经验和感觉打。
再加上法系嗑药炮的传统,昨晚的战斗中战士们一直是压着鬼子打。
60迫的反馈很统一,基本上都是在夸这款武器。毕竟部队以前就装备着这类武器,现在只是有了稳定的来源。
迫击炮这武器不能说是全能,它的优点在于各种地形和场合总能给你顶一段时间。
换句严谨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它厉害在补全体系。
40火的表现非常不错,只要能打中目标。没有什么炮楼和碉堡可以扛得住第二下,叫一声开罐器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协同问题需要重视,情报里的很多伤亡,都是因为火箭筒压制了鬼子后,进攻的部队时机把握得不及时,让敌人有了反击的机会。
确定普及迫击炮的思路是正确的以后,黄河立马打开系统,看了一眼正在解锁的科研选项。
「布朗德mle1927/31 81毫米迫击炮:世界的现代战争史上,所有迫击炮的血统基本源于这门炮和它的兄弟。
现在你已经有了二者,是时候让敌人见识见识祖师爷的威力了。
解锁时间:70天
效果:系统内军工厂可以生产该款武器,并且获得全套生产线和设计图纸。」
祖师爷的地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毕竟在1927年以后所有迫击炮都是用布朗德的研究思路。
好东西大家都想要,懂规矩的就买个生产许可,然后正大光明地生产。
不懂规律的就直接改个口径,这里点名一下三德子。明明是直接抄袭,就连缴获盟军的81.4毫米迫击炮弹都可以直接用。
但为了面子非得说自己是8厘米,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掩耳盗铃似的。
话说回来,现在没有生产许可却可劲造别国武器的也就是八路军了。不过问题不大,双方已经是盟友了。
言归正题,只要迫击炮这种武器没被淘汰,布朗德的设计就是行业标杆。
系统生产的炮在重量、口径、炮管长度、射击仰角、射速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唯独射程增加了两百米,达到了惊人三千米。
虽然这数字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于一款营级的支援型武器来说,射程的改进完完全全可以在关键的时刻救命。
老李奇袭太原机场的时候,如果用的是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估计能彻底犁一遍地。
晋东南根据地大胜的那天下午,一辆车朝着边区武器实验研究局大门口驶来。
卡车停稳,局长从驾驶室的位置跳了下来。跟值班的卫兵打了声招呼,便目的明确直奔办公室。
进门以后,他没管有些诧异的黄河。先是自顾自地倒了一杯热水,随后坐下说道:
“你说你小子怎么选了这么偏的一个位置啊,距离远到连电话线都拉不了。老总给你画的区域范围那么大,咋就没有你看上的位置呢?”
“实在不行我给你手搓一个电台吧,沟通起来也方便。”
日常吐槽完以后,局长甚至没给黄河还嘴的机会,他从自己怀里掏出了一封信和一个血迹斑斑的勋章。
“这封信是今天早上常校长交给我的,他昨天给晋东南根据地送货的时候,遇到了一名一二九师的老兵。”
“这位同志特地嘱咐要送到军工局,你先看看内容吧,一会儿再说后续的事。”
陌生的来信勾起了黄河的兴趣,来到亮剑世界这么久,他收信的次数屈指可数。
上次有人寄信,已经是四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他刚到北边,时不时会有以前的同学写信跟他商讨一些科研的事情。
展开信纸以后,几行歪歪扭扭的字映入眼帘,不难看出是出自只参加过八路军扫盲班的战士之手。
「同志,你好。
后方能制造出这样好的炮,是咱八路军的骄傲。只可惜我们还在战场,不知道是哪位同志亲手研制出来的武器,我们甚至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
营里的战士们都想见见他,所以随信寄出一枚战利品。
请你们想办法把他的照片寄给一二九师,让我们都亲眼看一看这位敬爱的同志。」
这封信没有什么格式,甚至读起来不太通顺,还有几个错别字。
但黄河却在这短短几行字里,感受到了前线战士们的热情。独属于这个年代的激情岁月,就凝结在这封信中。
反复阅读以后,他将目光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