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绝对是逐剂回戥!”
“简直是难以置信啊。”
“我一直以为,这种技术,只是传言,可现在……真的是亲眼看到了。”
“难以置信!”
“这样的手法和技术,竟然都能传承下来吗?”
“没有被电子秤给淘汰,简直是……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甚至是……现在社会,还会有人精通这种技术?!或者说……还有人愿意去学习这样的技术?可怕!”
季友年连连惊呼,看着陈路的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
这是以后……
祝忆孙忽然想到了什么,连忙看向季友年:
“你说的是……逐剂回戥?!”
季友年连忙点头:“是的!”
祝忆孙恍然大悟,看着季友年,然后看向其他两位老友,有些面色惊讶的说到:
“你们知道吗?”
“陈路刚才的针灸,似乎用到了这样的技术!”
“逐剂回戥!”
“而且是在针灸麻醉的时候,使用的手法。”
范木山有些诧异的看着祝忆孙:“这不是……药师的手法吗?怎么针灸也有?”
祝忆孙有些激动,因为……他刚才并没有完全意识到陈路的手法存在特殊。
甚至觉得,陈路刚才的针灸,手法怪异!
没有当回事儿。
但是!
当季友年说出\"逐剂回戥\"这个东西以后,他整个人似乎想到了什么,联想起各种信息,顿时有些难以置信。
祝忆孙连忙说道:
“你们知道吗?”
“针灸麻醉,其实不是今天才有的,更不是今天才成熟的!”
“这个过程,我们持续了五十年!”
“只是……中间断档了罢了。”
“1972年的时候,尼*松总统访华期间,针灸麻醉手术的展示成为了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20世纪60年代,针灸麻醉在中国逐渐成熟并引起国际关注。1971年,美国记者詹姆斯·赖斯顿在中国接受针灸治疗腹痛的经历被《纽约时报》报道后,针灸在美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特意安排了针灸麻醉手术的参观活动!”
“那一次,我是有幸亲眼见证的!”
“印象十分深刻!”
“我那时候三十三岁,大家都知道,当初首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院长,是秦勤生!”
“秦老爷子,是针灸大家,那也是我们国家针灸技术最辉煌的十年。”
“那时候,秦老爷子亲自用针灸麻醉做了一台手术!
那是……对,1972年2月24日上午的时候!
尼克松访华团来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观摩了一场针麻右肺上叶切除手术。
秦老亲自用出来了针刺麻醉!
效果十分显着!
手术过程中,患者在没有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仅通过针刺麻醉完成了肺叶切除手术。
手术期间,患者意识清醒,能够回答问题,且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那件事儿,我记得十分清楚!”
“因为这件事儿的意义,太过于显着了。”
“当时,尼@松总统真的被吓到了,他还是第一次看见,如此清醒状态下的麻醉手术!”
“那是我们国内最巅峰的针刺麻醉手术。”
“毕竟,麻醉,也是分很多层次的,不是所有的手术都可以麻醉进行。”
“比如,颅脑外科手术,是最需要针刺麻醉的,因为需要在手术期间,对患者情况进行交流,可是……这种手术,压根实现不了,因为针刺麻醉的程度,压根达不到开颅手术的级别!”
“而秦老爷子,也代表了当初巅峰的水平,能进行内脏手术。”
“尼*松当时被吓了一跳,若是中国掌握了这样的一项技术,他简直无法想象,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
“对于世界医学而言,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秦老爷子在术后和对方交流的时候,告诉对方,针刺麻醉的难度很高,主要在于手法方面。”
“在手术途中,需要不断行针!”
“而且那时候的仪器精度,是无法做到手法行针的地步的。”
“尼*松那时候,才松了口气,毕竟不是每一个专家都是秦老爷子这样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