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侯国之间有了相对较强的实力,为霸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自由民的增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自由民。齐国的自由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齐国的政策比较开放,周围的自由民到齐国来经商、务工、务农。
二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奴隶不断斗争而获得自由。姜太公建国时的\"因俗、简礼\",其中就有奴隶主保留了使用奴隶的旧风俗。
据杨向奎先生考证,《周礼》一书是齐国人根据齐国原始档案写成的,其中记述了井田制,井田制之前的土地是由奴隶耕种,井田制实行的过程,逐步将土地划成方块分给农奴耕种,使原来的奴隶获得了相对较大的自由。
《周礼·小司徒》说:\"乃均土地……上地家七人,可任也者家三人;中地家六人,可任者也二家五人;下地家五人,可任也者家二人。\"
说明井田已是一家一户的耕种。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促进生产的发展,当时农业称为\"本业\",所以农业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手工业、鱼、盐等各行业的发展,从而使齐国力大增,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评价那个时候,史伯说:\"夫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吕购),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
左丘明:\"及平王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秦景、襄于是乎取周土,晋文侯于是乎定天子,齐庄、僖(吕购、吕禄甫)于是乎小伯,楚蚠冒于是乎始启濮。\"
《史记·齐太公世家》:成公九年卒,子庄公购立。庄公二十四年,犬戎杀幽王,周东徙雒。秦始列为诸侯。五十六年,晋弑其君昭侯六十四年,庄公卒,子厘公禄甫立。
吕禄甫(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698年),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国第十三任国君齐僖公,一作齐厘公,,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
齐前庄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
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吕禄甫去世,其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
继位结盟
吕禄甫,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国第十三任国君齐僖公,是齐前庄公之子。齐前庄公六十四年(鲁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731年),禄甫的父亲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1]
齐僖公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冬天,吕禄甫与郑国国君郑庄公在石门会盟,此次会盟是为重温在庐地结盟的友好关系。
齐僖公十四年(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五月辛酉日,吕禄甫与鲁国国君鲁隐公在艾地结盟,开始和鲁国结好。
齐僖公十五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夏天,吕禄甫派遣同母弟夷仲年访问鲁国,以巩固艾地结盟之事。[2
]齐僖公十六年(鲁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春天,吕禄甫准备要宋国、卫国两国和郑国讲和,已经确定结盟日期。吕禄甫最终让宋国、卫国两国和郑国讲和。
同年七月庚午,吕禄甫与宋国国君宋殇公、卫国国君卫宣公在温地会见,并在瓦屋结盟,使其丢弃东门战役的旧怨。八月丙戌天,郑庄公带着齐国使者朝觐周桓王。
冬季,吕禄甫派人来到鲁国,告知鲁隐公宋、卫、郑三国讲和之事。鲁隐公派大臣众仲回答说:\"君王使三国舍弃相互仇敌的图谋,安定他们的百姓,这都是君王的恩惠。
寡君听到,岂敢不承受君王高明的好行动!\"齐僖公十七年(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冬天,吕禄甫和鲁隐公在防地会面,策划攻打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