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附庸于魏国。
在魏惠王时期,就同魏发生军事冲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齐败我观(今河南清丰县西南)\"。魏惠王即位后,曾与齐国国君桓公午相约会盟,而\"田侯牟背之\"。齐国在东方以大国的身份,拉拢、胁制四周的一些中小国家,结成本人的势力集团。
十四年陈侯午逶铭中说\"佳十又四年,陈侯午台(以)群诸侯献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陈侯午即田齐桓公午,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这是齐国对淮泗间的小诸侯国,开始收取一些贡物,表明齐国对魏国的霸业发起了竞争。
在秦、齐东西两方的进逼下,魏惠王采取了三项措施来应付时局:一是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二是重新与韩、赵和好结成联盟;三是施惠于国内人民。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由于秦国人的不断进逼,加之东方齐国的兴起也向魏国的霸业挑战,所以在魏惠王六年四月,就把国都从安邑东迁到梁,又称为大梁。魏惠王迁都大梁后,便于对东部广阔地区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以抵消齐国在淮、泗诸侯中的影响。
魏徙都说法有三:魏惠王六年、九年、三十一年,分别见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以六年说较合理,故采其说。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是把齐国当作主要的对手的,于是采取团结赵、韩,缓和与秦国对立的策略。
魏惠王五年,与韩懿侯在宅阳(今郑州市北)相会,九年与韩厘侯(即韩昭侯)会于巫沙(今河南荥阳县北),十三年与韩昭侯在巫沙结盟。为联络赵国,魏惠王九年把榆次(今山西榆次)和阳邑(今山西榆次县南太谷东阳邑村)两地送给赵国,赵国给魏国泫氏(今山西高平)以相交换。
十四年与赵成侯相会于帔(赵地,今河北柏乡县北)。魏惠王十六年与秦孝公在杜平(今陕西澄城县境)相会,以调整同秦国的关系。二十年与赵君盟于漳水上,二十一年再次与秦孝公在彤地相会。
魏惠王与韩、赵结盟,与秦孝公相会,恢复了三晋的暂时联盟关系,缓和了同秦国的矛盾,但是却没有同齐国国君相会结盟之事,可见魏的这一系列活动是针对齐的。在迁都后的当年,\"梁惠王废逢忌之薮以赐民\"。\"废\"字又作\"发\",\"薮\"即川泽地。逢忌又称作蓬忌、逢池、逢泽,地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
泽薮在以往由国家控制,作为国库的一项收入,百姓不得介入。魏惠王废弃国家控制的逢忌泽,让百姓利用,以施惠于民。接着又兴修水利。《水经·济水注》引《竹书纪年》说,魏惠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河指黄河,甫田是一泽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
是魏国把黄河水引到甫田泽,再开挖一条灌溉渠(大沟),引甫田中水灌溉农田。这样,使魏国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由于魏惠王采取以上政策,魏国的威望逐步进步。惠王十四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惠王。
古本《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即指此事。这样魏惠王又恢复了魏文侯、武侯时的霸主地位,因而有逢泽会诸侯朝天子的举动。《战国策,秦策五》载:\"梁君伐楚胜齐,制韩、赵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此事又见于《秦策四》、《齐策五》)
魏惠王率领的十二诸侯,多是泗上小国,商鞅说魏惠王:\"大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鲍彪注《秦策》说十二诸侯中有\"鲁、卫、曹、宋、郑、陈、许之君。\"郑即韩,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国,后迁国都于郑都新郑,故韩也称为郑。逢泽之会,不仅12个中小国家,战国七雄中秦、赵、韩国都在其中。
《史记·秦本纪》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史记·赵世家》\"肃侯四年,朝天子。\"四年当是六年之误,魏惠王率诸侯朝周天子在惠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3年)。
魏惠王带领战国七雄中的四个大国及一些中小国会盟朝天子,使魏国的霸业到达顶峰。这也反映出,到战国初年,政治斗争的格局,还是照抄着春秋时期的争霸方式在进行着,企图利用周天子这块牌子来达到号令诸侯的政治目的。
魏惠王问政孟子
魏惠王自称治国尽心竭力,河西发生灾荒,就将那里的灾民安置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