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若论最成功者,当是在秦之前就具有统一天下资格的赵武灵王。在他国国王皆为昏君之际,唯独他堪称贤明,以胡服骑射破胡。……然而不幸的是,他死于家庭内部事件。如果没有这一事件,战国形势也许会为之一变。”[
]翦伯赞:“骑射胡服扞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张舜徽称赞赵武灵王是“有远见、有作为的大政治家”。
赵惠文王赵何(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266年),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66年在位),赵武灵王次子。赵何的母亲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后来在赵惠文王朝会群臣时,赵武灵王看到长子赵章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封赵章于代地,为安阳君。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想要将赵国一分为二,想让赵章在赵国的代地称王。却因此引发内乱,在内乱中赵章被杀死,赵武灵王被围困沙丘宫三个多月,最终赵武灵王被饿死。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继位,史称赵孝成王。人物生平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儿子赵何,赵何继位,史称“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赵惠文王继位之初年幼,由相国肥义辅政。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原太子赵章和辅相田不礼起兵反对赵惠文王,杀死了肥义。兵败后逃到主父(赵武灵王)所居的沙丘宫。公子成和李兑派兵包围了沙丘宫,杀死叛乱的安阳君公子章和大臣田不礼。公子成随即下令,以主父窝藏反贼的罪名围困沙丘宫达三月之久,并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的供应。
最终饿死主父(即赵武灵王)。后李兑为相,与公子成长期专断国政。赵惠文王七年(公元前292年),赵惠文王于南行唐筑城。公元前288年左右,魏昭王在强大的秦国进攻之下,将葛孽(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西南)、阴成两地献给赵惠文王为“养邑”,欲联赵抗秦。同年,赵国派董叔联合魏军攻宋。
赵惠文王十年(公元前289年),赵国与燕、韩、魏、齐五国联兵攻秦,迫秦废除帝号,并使秦将先前夺取的王公、符逾归还赵。赵惠文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赵与秦、燕、韩、魏五国举兵伐齐,赵惠文王并以相国印授燕将乐毅。
五国破齐后,赵、燕军仍联合攻齐。秦国却早将大军调回攻三晋,其中赵国的蔺(今山西离石西)、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两城为秦将白起所攻取。秦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昔阳(晋州市西),而赵国也随之跃居山东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齐,攻陷几。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阳南二十里),安阳城(今河南安阳县西南四十三里)。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六国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
为政举措
为君之道
赵惠文王是继赵武灵王后比较有作为的国君,他曾任用乐毅和平原君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军事上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赵奢攻取齐国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攻取齐国昔阳(今河北晋县西北),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取魏国的几(今河北大名东南)。
时人称赵国“尝抑强齐四十余年,而秦不能得所欲”(《战国策·赵策三》)。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军越韩的上党向赵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大举进攻。赵奢率赵军先是慢行军使秦军麻痹,后急行军赶至阏与据高临下,歼灭秦军八万。此后,廉颇又于几大败秦军,赵国在赵惠文王期间为秦国兼并战争中的唯一能与之抗衡的国家。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丹)即位,是为赵孝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