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了的“诗三百”其文学意义则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 汉代士人常要凭借解经之功得官职,他们不象先秦士人那样可以用外交、军事等手段为君主夺取霸权,士的地位及主体人格在这个阶段降到很低的位置。 一些赋家也更多地表现出宫廷文人的特色,主要以文学活动为君王提供精神享受,同时,提一些建议和批评。
因而汉文人的赋作大多是“润色鸿业,劝百讽一”的作品。 宣帝时辞赋也盛极一时,王褒、刘向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作者。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王莽开始托古改制,然而改制并没有成功。王莽在学术上提倡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被立为官学。扬雄是此期的代表作家。他的《法言》、《太玄》力求自成一家之言,不傍经典,一改他以前作品的复古特色,但行文流于艰深。其杂文《解嘲》与东方朔《答客难》前呼后应,倒是很有现实意义。[
汉朝的科技。 天文学、历算、农学、医学、化学方面有很大进步。汉代人测定星辰,积累丰富知识。《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详细记载周天二十八宿的名称和部分。其名称和顺序与后世通行之说完全相符。东汉浑天说代表人物、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閎、耿寿昌等人创造的浑天仪基础上,设计了新浑天仪,其中星宿出没与灵台观象完全符合。
又创造了侯风地动仪,以测定地震方位。秦汉沿用“颛项历”,因年代久远,日月差数无法校正。汉武帝命司马迁等人共造三统历(太初历)。西汉末,刘歆在理论上系统解释太初历。最晚到武帝时期,出现我国第一部算学著作——《周髀算经》。此书主张盖天论,记载用杆测影以求日高,认识了勾股定理。汉代最重要算学著作为《九章算术》,此书出于众手,长期修改、补充而成。为二百四十六算术命题和解法汇编。包括分数、比例、开平方、开立方计算方,以及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解法。提出负数概念和正负数加减法。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时期,农学已成为专门学科。《汉书·艺文志》著录农学著作九种。《氾胜之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农学著作。作者根据关中地区自然条件,细致探索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法,总结出著名区种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所记农业技术经验也很丰富,为后人所取法。完整的中国医学体系,在汉代建立起来。西汉时写定的《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最早一部医书。东汉出现的《神农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和植物学分类著作。东汉末年,张机(仲景)、华佗是当时病理、医术造诣最高久负盛名者。
张机博采众方,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称为医圣,其书是医家重要经典。华陀精于外科,制成“麻沸散”,麻醉患者,以施手术。还创五禽戏,以锻炼身体。因西汉以来,铜铁冶炼、制陶、制革、染色、酿造等手工业发展,人们积累了丰富化学知识。东汉时魏伯阳根据炼丹经验,写成《周易参同契》一书,记载一些基本化学变化知识,为世界最古炼丹书籍,在化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因劳动人民的长期实践,生产技术有很大进步。汉武帝时,创造发明农业生产工具已达三十种,其中包括耧车和耦犁。
水工徐伯使用竖标测定漕渠路线方法,从长安依南山到黄河三百里复杂地形中,凿渠成功。东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测量地形,开凿山阜,建造水门,取得很好功效。东汉时,还发明翻车(龙骨水车)。西汉时,在纺织手工业中,已有提花机出现,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织机。冶铁技术有新的提高。东汉时已采用多管式鼓风机。鼓风学动力除人、畜力外,已用水力,叫做水排。比较广泛地用煤作燃料,进行冶炼。
植物纤维纸的发明,为汉代化学工艺的卓越成就。汉武帝时,出现名叫赫蹄的,以残丝制成的薄小纸。西安灞桥西汉早期墓葬中,发现用麻类纤维制成残纸,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人造纸片。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集中前人经验,制造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价格低廉,取代简帛,成为通常的书写材料。[在军事 上。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建立了比秦朝更为完备的武装力量。西汉前期是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来守卫京师。
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两支各有两万人。武帝时,各减至一万人。正卒一年一轮换,不利于保卫京师。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 期门军和羽林骑 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林孤儿。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