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仍,而江南区域则相对安定。因此,为避战乱,大批佛教信徒和僧人也随着北方移民移居江南。三国时期,高僧支谦、康僧会先后来到孙吴,受到吴大帝孙权的推重。孙权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建初寺亦称佛陀里,为中国历史上江东地区的第一座佛寺,对孙吴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佛教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吴末帝孙皓时,曾设定法令要求废止不合礼制的祭祀,并打算毁掉佛寺。最终康僧会劝说孙皓改变意图,孙皓大力弘扬佛教,修缮寺庙,并要求宗室信奉佛教。在孙皓推动下,孙吴佛教得以进一步发展。
支谦,字恭明,月氏人。汉灵帝时来华。深通梵典,有“天下博知,不出三支”之称。汉献帝末年,逃避兵火来到江南,从事译经工作。支谦得到孙权的支持,并被任命为博士,辅佐太子,足以说明孙吴对佛教的重视。支谦翻译了大量经卷,如《大明度无极经》《维摩经》《大般泥洹经》《瑞应本起经》《微密持经》等约30部,其译“辞旨文雅,曲得圣义”,得以“遍行于世”。其译经对后来诸多道经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康僧会,康居人,世居天竺。赤乌十年(247十年)到达建业,传播佛教,并携来佛画,吴画家曹不兴曾加以模写。 先后译有《六度集经》等。 宋代编成的“二十四孝”中“郯子乳鹿奉母”故事就是从《六度集经》中《睒道士本生》和西晋圣坚所译的《佛说睒子经》里的内容等演化过来的。康僧会提出了“儒佛同一”观,并以佛教的“仁道”附会孟子的“仁政”,把“仁”视为佛的最高境界。康僧会重禅法,对江南禅学的形成影响深远。
道教
汉末以来,先后传入江东的有属于太平道支派的于君道,属于五斗米道支派的李家道等。据葛洪描述,“又诸妖道百余种,皆煞生血食,独有李家道无为为小差。”反映了当时道教支派林立的杂乱状况。
孙策曾因惑众而杀死方士于吉,而孙权则信仰道术,与诸多方术人交往甚密。主要人物为吴范、刘惇、赵达、姚光、介象等人。而被后世尊为道教天师的葛玄也与孙权有过交往。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研究历数,知晓气候;刘惇,字子仁,平原人,知晓天文、懂得占卜,有“神明”之称;赵达,河南人,研究九宫算数用于预测,深得奥妙。 以上三人均善于推测、计算,凡是遇到各种征兆,三人都能准确推算变化,并参与军政活动,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赞誉。
书法
孙吴的书法文化繁荣,书家层出不穷。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皇象。皇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孙吴书法家。工书,尤善章草、八分书,着有《论草书》,代表作有《急就章》、《文武将队帖》、《天发神谶碑》等。
孙吴的皇帝中,孙权、孙休、孙皓等均在书法史中保有一席之地。孙权与孙皓在唐代张怀瓘的《书估》中被列入第三等, 与谢安、王导同列,明代杨慎《法贴神品目》载有吴大帝黄武二年刻字,在杭州粟山;孙权擅长善行书、草书。孙休也擅长书法;孙皓擅长行书、隶书、小篆和飞白, 其书法被庾肩吾评价为“体裁绵密“。
孙吴擅长书法者还有张昭、贺邵、苏建、朱育、诸葛融、沈友、张弘等。
孙吴的着名碑刻主要有《天发神谶碑》、《葛府君碑》、《禅国山碑》、《谷朗碑》,被称为“吴碑四种”。
绘画
孙吴的着名画家有曹不兴、赵夫人等。
曹不兴是文献记载中知名最早的佛像画家。他擅长写生与绘佛画,被誉为“佛画之祖”,着名作品有《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等。
赵夫人,是孙吴方士赵达之妹,善于书法绘画,成就颇高。根据《拾遗记》记载,赵夫人曾将自己所画的地形图交给了孙权,而且还在方帛上绣上五岳列国地形图。赵夫人的绘画实开后世山水画之首,在当时影响也很大,被人们誉为“机绝”“针绝”“丝绝”,并称“吴之三绝”。
建筑
长江以南许多着名建筑始建于孙吴时期,最早多用于军事及宗教用途。
“江南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及岳阳楼系孙吴时期所造。黄鹤楼始建于223年(黄武二年)。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三国时期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了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