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时,王室六军溃败。司马绍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登上车子将要出发。太子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
王敦平素认为司马绍神武有明略,为朝野人氏所钦佩信赖,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他。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色俱厉,一定要使温峤说出废太子的话。温峤回答说:“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遂被阻止。12
登基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司马睿去世13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14
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15
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庾文君为皇后。16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17
及后,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18
,最终于当年七月成功击败王敦派出、王含统帅的进攻建康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19
去世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20
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21
,是为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作肃宗22
)。九月十一日,司马衍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
23
为政举措
司马绍聪明敏捷,能随机断事,尤其明白事理。在位期间,兵乱连年,饥荒不断。死于饥荒战乱瘟疫者,超过人口之半,国家空虚社会凋敝十分严重,国事极端艰难。又值王敦挟兵威而震慑人主,将欲窃夺神器。司马绍虚与周旋,养成其恶,以弱制强,潜心谋划,当机独断,肃清大凶。又调整荆、湘等四州将领,以分散长江上游地方势力,拨乱反正,加强根本而削弱枝叶,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深远。25
东晋自建国以来,北方侨姓士族与南方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一直很尖锐,吴姓士族往往受到排挤与压制。明帝为了稳定东晋政权,临终前一个月,还下诏说:“吴时将相名贤之胄,有能纂修家训,又忠孝仁义,静己守真,不闻于时者,州郡中正亟以名闻,勿有所遗。”力图调解这个矛盾,以期打破宗族界限,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临终遗言中,他要诸臣为自己治丧时“务从简约”,不得奢侈。26
历史评价
曹毗《晋江左宗庙歌》之六:“明明肃祖,阐弘帝胙。英风夙发,清晖载路。奸逆纵忒,罔式皇度。躬振朱旗,遂豁天步。宏猷渊塞,高罗云布。品物咸宁,洪基永固。”27
南朝齐·谢赫《古画品录》:“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
唐·房玄龄等《晋书》:“帝聪明有机断,尤精物理。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虚弊既甚,事极艰虞。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帝骑驱遵养,以弱制强,潜谋独断,廓清大昆。改授荆、湘等四州,以分上流之势,拨乱反正,强本弱枝。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弘远矣。”28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28
轶事典故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司马绍年幼时,其父晋元帝闲坐,将他放置在膝前,正遇长安使者来,因问司马绍说:“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