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尚书张筹从元宵节以后,就不断地与刘伯温,宋濂商议学堂的建造样图,面积多大,里面到底该建造几个教室,又该建造多少个宿舍,食堂,藏书阁等等?
总之是商议了好几天的时间,最终才确定好了样图。
朱雄英对于这些基本没怎么过问,大手一挥就同意了。
左右不过就是拨钱嘛。
学堂的建造是由着工部监管的,各府招募工匠进行施工,对于建造的时间也比以前规划时要提前了,仅有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的时间要建造出来一个学堂,难度还是挺大的,但是朱雄英有钱呀,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别提有钱能招募来更多的人。
人多了事儿就好办了,也因此在礼部的部署下,各府纷纷开始招募工匠建造学堂。
与此同时呢,报纸上也开始大肆宣传各府招募学生的事情,只要年纪在六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适龄孩童,不管你是匠籍、商籍等等之类的话,都可以去各府所在的学堂报名。
学堂的事情如火如荼的在各地开始建造着,朝廷也颁布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
首先是武将们镇守驻地的换防,魏国公徐达依旧去了北平,延安侯唐胜宗去了位于嘉峪关的肃州卫,吉安侯陆中亨去了四川都司、江夏侯周德兴去了大同都司,淮安侯华云龙去了太原都司,济宁侯顾时去了山东,临江侯陈德去了建州都司,营阳侯杨璟去了辽东都司,颍川侯傅友德去了沈阳都司,豫章候胡美去了天津卫。
从大明版图上看去,这番安排和部署,基本上把大明边关守的牢不可破了。
云南,四川、陕西、甘肃、山西、北平、辽东、沈阳等边关都驻守了武将,加上秦王朱樉,晋王朱惘、燕王朱棣三个藩王的镇守,大明的边关就更加稳固了。
如此一来,朝廷内部就剩下,汤和,李文忠,平安,许司马、蓝玉、冯胜、邓愈、常茂等武将了。
如若朱雄英真的决定对倭国作战的话,李文忠,平安,许司马,蓝玉等人也是要参加的。
朝廷京卫也就余下几位将军了,大明目前相对来说还是挺安稳的,也因此要那么多武将待在京师也于事无补,不如都撒出去镇守边关。
京师内的熟人越来越少了,伴随着秦王等离去以后,又有一大批武将即将赴任,武将们离去的哪一天,洪武大帝,太子朱标,皇孙朱雄英都出城相送。
为了避免武将们路上过于乏味,朱雄英每人赏赐了十坛醉天香。
得到醉天香以后,武将们的心情就舒爽了许多,毕竟他们就好这一口,尤其是北方天气寒冷的地方,武将们对于醉天香的需要更是迫切。
好在朱雄英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并且表示,从今以后,每个月都会给他们送一些,京师距离武将们驻防的地方还是很远的,所以送酒这种事情就交给了秦王,晋王和燕王。
洪武大帝再三表示,在驻防期间一定不要饮酒,除非是换防闲下来以后,可以小酌几杯。如若违反律法,一定会坚决惩治的。
对于这些军中的纪律武将们自然是明白的,纷纷答应驻防期间不会饮酒。
除了对武将们做出调防,换防的事情以外,洪武大帝又对朝内阁、六部等朝廷部门进行了人员大调整。
首先是中极殿大学士刘三吾继续担任左丞相,文渊阁大学士朱善为右丞相,文华殿大学士汪睿为副相,建极殿大学士宋濂、武英殿大学士刘伯温,以上五人添为内阁成员。
吏部尚书调整为翰林大学士詹同,户部尚书为郑渊,礼部尚书为李允,兵部尚书不变为单安仁、刑部尚书为钱维明,工部尚书为薛祥。
改御史台为督察院,设立左右都御史,右都御史为韩宜可,左都御史为杨士奇,掌管平反刑狱之政令,负责审理案件,确保刑狱公正的大理寺卿为铁铉。
依着朱雄英的请求,方孝孺添为礼部右侍郎,专门负责番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务。
除此以外,之前朱雄英以前提拔的国子监学生,詹微为工部右侍郎、侯庸吏部右侍郎、王宗远户部右侍郎、杨靖礼部右侍郎。
这些第一批负责报纸的学子也开始进入了朝堂各部门,宋濂嫡长子宋瓒刑部左侍郎,刘伯温嫡长子刘琏为兵部左侍郎,至于宋慎与刘廌依旧待在神机营。
在朝堂人员大调整之中,所有官职得到提升的人都是兴奋的,那些曾经作为六部尚书,而无所作为的人也都被降了职,去了一些朝中不怎么重要的部门。
而这一次洪武大帝大胆的提拔了一些年轻人去了六部之中,想来是为以后朱标执政打下牢实的班底了吧,毕竟就连告老还乡的宋濂和刘伯温两人都重新起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