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的根基虽然在李家庄,但是随着李家的壮大,一个小村庄,终究是装不下他的。毕竟那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在古阳都不是什么重要的地方,更不要说对于岳州,对于大唐。那里都不是文化政治和财富的中心。
李家势必有一天要从那个小山村走出来,而这一天不远了。
而且,李家也不可能一辈子靠农业发展,对于他一个理工男而言,不管如何工业以后都会要进入计划之中。而空间升级,带来了太多惊喜,加速了他的工业计划。
工业的发展,比如产生大量产品,如何将这些产品倾销出去,就是一个问题。依靠一个小山村,一个小小的古阳县,肯定不现实。
他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商业体系。正好他老师武通,成了岳州知府,先行进军岳州商圈,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这里离君山很近,正好和自己的君山别院互相照应。
另外,马上李家的第一批粮食就快成熟。这一批不卖,下一季二三十万亩的粮食,也不会多卖。但是明年之后,每年都会又大量的粮食需要销售。
直接卖粮食给粮商?李蘅没想过,会被黑心粮商压价不说,主要的是李蘅的粮食质量都远超古代,他不准备走低端路线。
二三十万亩地的粮食,对于整个大唐来说都是九牛一毛。李蘅完全可以把这些粮食,经过宣传包装,炒作成为高端优质粮食,走品牌路线,卖出比其他粮食高两三倍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