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孩子也能穿。”
老妇犹豫了一下,噗通跪下磕头,说道:“多谢贵人,多谢贵人。”
“起来穿上。”朱慈烺扶起老妇,说道:“天冷了,切切不可生病。”
那孩子其实更冷,但是老妇人生病死了,孩子没人照顾,十有八九活不了,反过来有老妇人照顾,孩子才有机会长大。
太子都把棉袄脱了,魏六一不可能无动于衷,脱下棉袄把孩子裹了起来。
及膝盖的棉衣,重十一斤,本地人穿上绝对暖和。
北方不懂南方的冷。
老妇感恩戴德地起来,踌躇片刻后说道:“贵人若是不嫌弃,请去喝一碗水,再吃两个番薯。”
没有杯子,没有茶,甚至都没有热水。
保温是个问题,而烧水需要的柴草需要搜集,烧水本身也要大量时间,除了富户,穷人家只能喝生水。
就这,大概是老妇能拿出的最大的诚意了。
太子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去看看到底有多穷。
路上,太子问起了今年的收成。
老妇露出一丝笑容,道:“今年风调雨顺的,收了三石番薯,缴了租子还剩下八斗,够吃到来年的。”
八斗,不到一百斤。
如今才八月,夏收四月,也就是说两个人平均每天吃七两番薯,一个人也就三两五。
一天三顿加起来就这个量,不是一顿这个量。
更恐怖的是,三石收获,二石二缴了租子,超过了七成。
“东家仁慈,见老伛孤苦,大发善心收了番薯,不然还要换成稻谷。”老妇真心实意地说道。
太子忍着心酸问道:“今年有摊派什么的吗?”
“大老爷上任,免了今年赋税,不然可剩不下什么。”老妇又是一番感恩戴德。
她的东家地主确实不错,因为七成租子是包含了粮税的,不然还要出六斗,不,不止六斗番薯,因为要先把番薯卖出去换钱或稻谷去纳税,至少要八斗。
所以百姓不乐意种呢。
确实产量高,但纳税时过个手,等于白忙,何况不一定卖的出去,到时候交不上税更麻烦。
朝廷不可能收番薯土豆的,实在是没法保存和运输,而地主们一样的想法,基本不可能收番薯土豆当租子的。
因为他们不吃。
太子自己也不吃。
此时的番薯没有太多的改良,个头小纤维多,吃起来不甜还塞牙涨气,有条件的更愿意吃玉米糊糊,富人家当然是吃白米白面。
到了妇人家,只见一间草屋八面漏风,就跟太子曾经看过的视频一样,一个土窝上面架着一个陶罐,旁边就是草堆。
别提火灾隐患,祖孙俩就是睡在草堆里的,旁边有一个破碗,别的东西全都没有。
朱慈烺问道:“大娘可曾想过迁去湖广?”
“湖广在哪?有什么好的嘛?”老妇问道。
朱慈烺想了想,回道:“陛下亲征,从献贼手里收回了湖北,正组织百姓屯垦,提供迁徙途中的粮食,到了地方给种子、农具、粮食和房舍。
你这样熬下去,就算把孙子带大了也找不到媳妇,到了湖北种个十亩田,等孙子长大了估计能赞下彩礼。
都是朝廷的田,只缴三成粮,别的负担都没有,肯定能够攒下来。”
听说能给孙子攒下彩礼,老妇浑浊的眼睛瞬间变得明亮起来。
是什么让她坚持到现在?
孙子。
给夫家传宗接代的愿望。
“贵人,怎么去呢?”老妇问道。
朱慈烺回道:“等官府组织,路上保证能吃饱饭,到时候你们祖孙去报名。”
“好,那可太好了。”老妇激动不已,甚至忘了给太子倒水。
“行了,你歇着吧,累了半晌了。”朱慈烺挥挥手,转身离开。
魏六一摸了摸小孩的脑袋,道:“跟你投缘,送你了。”
掏出两枚银币塞进小孩的怀里,扬长而去。
“多谢贵人,多谢贵人。”妇人拉着孙儿跪下,连连磕头,一直到太子消失不见。
旁边探头探脑的邻居们走了出来,其中一个妇人冷笑着说道:“王秦氏倒是交了好运气。”
“贵人抬举,都是贵人抬举。”王秦氏显得有些紧张,说道:“贵人看上了小猴子,想带去做个书童,等回程的时候带走。”
“恭喜恭喜。”诸妇人立刻改了语气。
真心恭喜,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