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3章 建虏南迁,大明征南

铎勃然大怒,喝道:“来人,将此獠拖下去杖毙。”

李稼陈都不鸟他,只看向自己的大老板豪格,道:“大王,南征失利,臣民离心离德,若想重新聚拢人心,非得定都顺天不可。”

豪格看向代善,道:“此言有理,礼亲王以为如何?”

代善说道:“盛京,龙兴之地,大清气运所在,且太祖太宗寝陵所在,其首都之位不可废,可立顺天为南京,以为陪都。”

南征失利,大家尤其是汉人觉得大清吃枣药丸,与其低声下气地跟着陪葬,不如早日南下,再不济也要做好喜迎王师的准备。

没有汉人,女真蒙古绝难持久。

为了收买汉人,必然要提高其政治地位,代善愿意做出让步,却不同意给出大幅度让步。

反正大多数二臣回不去,给出个陪都差不多了。

好不容易挑起的话题,汉臣们可不愿意就此罢手。

李稼陈刚要代表诸人反驳,值殿卫士冲进来,拜道:“启奏皇上,启奏辅政大王,贝勒尼堪叛国投明。”

“什么?”代善一惊,问道:“消息可属实?”

“近日黄淮各部收到大量传单,由尼堪执笔,并且有签名画押印章,确凿无误。”

“该死的!”豪格怒吼道:“来人,捉拿尼堪全家,但凡走脱一个,提头补齐。”

气炸了。

堂堂爱新觉罗的子孙居然叛国,区区汉人与蒙古人又当如何?

忽然就没有可靠的人了。

等卫士出殿而去,代善说道:“诸卿,商议一下立都大典,准备确立顺天府首都名分。”

尼堪的投降,让代善不敢在寄托于“他们没法投降”,惊慌之下开始给出好处。

李稼陈露出了微笑。

别人只以为他是因为汉臣地位提高而欣喜,却不知他是因为建虏中计。

大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万里九边无处不驻军设防,一下子把大明军队拖在了边疆。

建虏迁都顺天,关内则为重中之重,必须驻扎大量兵力,且首都天然能够吸引臣民兵将前来定居,到时候建虏的有生力量可就被困在了北京。

等到明军反攻,先从海路抢了辽东,再两面夹击,顺天里的建虏鞑虏跑都没法跑。

其他人或者是没想到,或者是想到了不在乎,总之,没人说出这个隐忧。

在尼堪投降带来的压力下,迁都顺天的决意很快通过,满朝都开始商量定都庆典。

南京城里的皇帝父子并不知道北方的变化,此时,他俩正聚集着文武大佬们商议军略。

目标:安南。

“高平莫氏,占据着升龙府的郑氏,横山以南的阮氏,将安南一分为三,其中莫氏屡次上表请求国朝助其复国,郑阮纷争不断,屡次兴兵大战。”龙在田简单介绍了下情况。

孙传庭说道:“陛下,殿下,国内冰冻与干旱之后,江淮之间必大规模绝收,而钱塘江以北亦多减产,若想安然度过灾年,至少需要二百万石粮食。”

“磨叽什么?”朱由检不耐烦地说道:“目标,兵力,一句话就能说明白,非要啰嗦。”

“父皇何故急躁,所谓知己知彼……”

“去了就知道。”朱由检打断了好大儿,继续说道:“朕亲征,再调集三万精锐与十万民夫,必平安南。”

“父皇,攻占容易治理难,化为本地更是困难重重,没有十全把握,儿臣情愿花钱与买……”

“能抢就别买。”朱由检说道:“银库里才三千来万,根本用不了太久,朕去安南走一遭,给太子回回血。”

皇帝这样说了,太子不再遮遮掩掩,说到:“父皇陛下欲亲征安南,诸卿以为如何?”

“臣不赞同。”孙传庭说道:“安南不堪一击,然其天气酷热,不做好万全准备,只怕死伤于瘴气蛇虫的兵将远多于死于阵战的将士。”

朱由检信心十足地说道:“无妨,朕去年平云南入东吁,已经对安南气候再三研究,可保无虞。”

太子颔首,道:“诸卿回去后各司其职,助陛下尽快讨灭安南。”

“陛下,太子。”钱谦益问道:“莫氏上表求官军助其复国,如何处置?”

朱慈烺回道:“国朝内地,岂可裂土分茅?告诉莫氏,立刻上表请求内附并准备粮食,若敢不臣,一并剪除。”

“确实不当许国中之国。”朱由检附和道:“莫氏内附,尚有爵位,若敢冥顽不灵,必教其死无葬身之地!”

皇帝父子俩意见高度一致,孙传庭秦良玉

不想错过《东山再起》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