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做儿子自当为父分忧,北伐大元帅,本世子当仁不让。”
以身份压人,不讲武德!
奈何真没法反驳。
郑梉思考片刻说道:“世子为北伐大元帅,黎尚书为总赞画,郑将军韩将军为左右副将。”
“谢父王(大王)。”被点名的四个人兴奋地拜下。
其他人资历和地位低了点,争不得四巨头的位置,但是没关系,还是有位置的,最受追捧的莫过于开路先锋大将。
这是第一个踏入北朝领土的职位,论荣耀,不比主帅来的小。
你争我抢,吵的郑梉头大如斗。
士气可用,只能说是个幸福的烦恼。
就在郑氏忙着调兵遣将时,北边的云南临安府里,一队轻骑疾奔进了大营。
还没停稳,领头的邝鸿叫道:“天子诏书至,杨御蕃龙在田张同敞接旨。”
此次征讨安南兵分三路,其中云南出兵五万,杨御蕃为主将,龙在田副将,张同敞为监军使兼军纪使。
三人联袂而至。
邝鸿跳下马,举着圣旨说道:“广西军兵溢出,粮草不济,陛下诏令即刻出兵,以解决粮草不足问题。”
“臣遵旨。”杨御蕃接过了圣旨。
云南这边不但不缺粮,还有余力支援北边各省,说起来还要感谢东吁人的慷慨。
总之,接到圣旨的云南军立刻动了起来。
东面,皇帝已经领着先锋到了凭祥府。
想当年成祖发兵南征,亦是兵分两路,其中东路军的张辅自广西凭祥进军,出镇南关,所至皆克。
总体来说,明军对地形还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皇帝领着前锋军已经进驻镇南关,后路军还在果化州慢腾腾地行军呢。
没办法,山民拖家带口,又没有什么训练,实在是快不起来,而且其他地方的商民听到消息,纷纷跟进,希望在灭安南战役中分一杯羹。
以至于如今后军已经膨胀到了五十万人。
“抚台,粮食只够三天了,怎么办?”满头大汗的广西左布政使丁魁楚问道。
“让云南那边支援一些。”何腾蛟停顿了片刻,道:“陛下这招确实解决了土司之患,然而百姓蜂拥南下,实在难以支应。”
丁魁楚叹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尽力而为。”
“或许可以催一催陛下,尽快从安南打粮食回来。”参议邝露说道。
“也难。”何腾蛟说道:“五十万众,道路阻塞,有粮食也难运回来。”
“无论如何,不能让移民饿死,不然会影响大局的。”丁魁楚说道。
作为曾经的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丁魁楚很清楚这波移民潮的意义。
首先是广西的民生会有大幅度改善。
广西山头林立,人口总数不详,但是布政司推算应该有六七百万,这是超出广西承受能力的数字,一次性移民五十万,后续再移五十万,剩下的百姓将获得更多的资源,生活会有极大的改善。
其次有助于占领安南并巩固统治。
别看安南分裂成南北两部分,郑阮时常掐架,还有莫氏与武氏割据一方,但是其依旧堪称中南小霸王。
因为相对于真腊东吁等国,安南人口足够多,具体数量不详,估计三四百万是有的。
广西移民百万,各省的游侠们再来百万,就没有安南土著挣扎的余地。
皇帝的号召,造反后的愧疚感,人从众心理,对当前生活的不满,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规模的自发移民潮,等百姓冷静下来,可就不好动员了。
故土难离、道路难行、前途莫测、缺乏盘缠……任何一个理由都能打消百姓迁徙的念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波移民潮不能断,再难也要撑过去。
于是,何腾蛟派快马告诉皇帝后方的困难。
此时,镇南关里,皇帝见到了禄永命。
这个曾经的土司拉了沐天波一把,放弃了皇帝亲卫身份潜入东吁浪了一把并颇有收获,然后就彻底爱上了这种生活,如今,他已经是谅山关守将丁世忠的亲兵。
“臣奉令乔装入关潜伏,搜集情报并准备接应安南前锋突袭镇南关,臣看到陛下旗帜,急忙来奏。”禄永命说道。
“南蛮子要突袭镇南关?”马宝惊讶地问道。
陆周跟着问道:“脑子里灌满了水也不至于这样决断吧?须知陛下坐镇广西,怎么可能得手?”
禄永命回道:“安南人以为